,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2,上述解释在一般辞典、书本里都能找到。
很多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根本原因不是找不到对行而上学的解释,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叫“形而上学”这么一个古怪名字?为什么不叫“学下而行”或者“下学行而”或者别的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解释“行而上学”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写过一本书叫“physics”
,这个词现在翻译为“物理学”
,古代中国刚接触西方文化的时候把它翻译为“形学”
,意思是“关于物体(形)的科学”
。
后来亚里斯多德把他的一些思想写成一本书,叫“metaphysics”
,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或之上)的科学”
。当时中国译为“形而上学”
,意思是“形学之上的科学”
。
这本“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就是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
因此后来就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来表示孤立
、静止
、片面的哲学观点。
形而上学的通俗解释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形而上学有两种含义,一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部分,一是与辩证法相对的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后者由前者引申而来。
简述
从认识论基础上来看,形而上学类似于基础数学,也是非经验性的,对于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 它在先验条件假设(类似于数学公理)下, 通过理性的分析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来推演出答案, 并且不能有矛盾。
所以,基础数学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应用于数字存在情况下的特例。
形而上学历史上为神学服务的只是其中一个应用。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哲学家萨特说:尽管莱布尼兹肯定上帝的存在,而我否定其存在, 但他并不比我更能称得上是形而上学哲学家。
形而上学 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它最初是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学问。
从认识论基础上来看,形而上学类似于基础数学,也是非经验性的,对于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 它在先验条件假设下, 通过理性的分析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来推演出答案,并且不能有矛盾。
扩展资料:
“metaphysics”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后经清末留日学生将大批日制汉语带回国后,玄学这一译法渐渐被形而上学取代。
严复拒绝使用井上哲次郎的翻译,根据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把“metaphysical”一词译为玄学,但由于日本翻译的一些词汇虽然不甚贴切,却往往更为简单易懂,更容易被当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中国民众所接受,因此“形而上学”一词扎根在了汉语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上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