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是非观 正确的是非观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是非观 正确的是非观指的是什么,第1张

1、是非观,是与知识、真知真识相反的事物和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核心。

2、正确的是非观指的是价值观的核心,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从党的历史看,早在40年代初,党做出了关于加强党性修养的决定,延安整风重点整顿“三风”,就是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

就是人对事对人的认知,这个认知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先天的像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后天的则来自于环境与教育,就像西藏过去还有一妻多夫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他们看来就很正常,在我们看来就很不正常,这就是后天的,具体描述起来,是非观,就是当你做事遇事时的第一个反应,记住,是第一个,南怀瑾先生说,我们普通人,一做坏事,心里立马就知道了,但是,给你一分钟,就找了一堆理由,立马认为自己都对,所以那个是非之心,一定是那个第一个反应,而不是伪饰过后的

是价值观的核心。 庄子的是非观

儒墨之是是非非,争论不休,就庄子来看,是没有必要的,「莫若泯除是非,照之於天」。而庄子化解儒墨是非之争所提的是非观,其要点有∶

A、就名言层次来看,是与非是相对的概念,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而且,是与非这对概念,也具有排中性,没有又是又非。

B、是非的判准都来自於个人自己,合於我的,就是是,不合於我的,就是非,没有公是公非。

C、是是非非的仲裁是不可能的。既然彼之是与我之是,无法仲裁,争是争非,又有何意义呢?

D、中止是非判断,「休乎天钧」,从根解除是非之争。

以下逐一解释庄子的观点。

就是非之名言层次来看

是与非,就名言的层次,亦即就语言的层次来看,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庄子云,「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人类的语言概念,系於画界线之中,成就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的画界线之下,区分概念之彼此,这是人类语言的限制之所在。因此,在画下「是」的界线之同时,也画下「非」的界线,在「是」的界线之外,就是「非」的领域。其区分,一是主动的画界线,成就了「是」的概念,一是被动的画界线,成就了「非」的概念,此即所谓「因是因非」。反之亦然,画下「非」的界线之同时,也画下「是」的界线,此即所谓「因非因是」。

成玄英疏云,「因非而是,则无是矣;因是而非,则无非矣。」(《庄子集释》,页67)成玄英进一步论断,「是」乃因「非」而成就「是」的判断,因此没有真正的「是」。同样的,「非」也因「是」而成就了「非」的判断,因此没有真正的「非」。没有真是真非,儒墨之争乃是无意义之举。

2.1.A. 或曰,落实到是非的内容来看,是与非之间,也有彼此共是共非的交集处,并非如语言层次的截然二分。对此,可以用德国社会哲学家韦柏(Max Weber)的理想型(Ideal Type)模式来解疑。如就儒墨之争来看,所争之点可以不断的剥落有交集之处,最后所争就会回到思想系统的源头,而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则主张亲亲而仁民,爱应有差等,如是,儒墨之争,就成为是非截然两分的争辩。

2.1.B 语言概念在不断的画界线之下,成就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亦即成就此概念之自身。就休姆〔David Hume〕的经验主义路线或康德的先验哲学来看,此画界线的活动其实就是归位的活动,将感觉与料〔sense data〕归位到不同的主体,或归位到同一主体的不同部位。

就是非之判准来看

庄子云,「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郭象注云,「可於己者,则谓之可。不可於己者,即谓之不可。」(《庄子集释》,页70)探讨是非成立的判准,即是探讨是非的界线画出来的依据。可与不可皆出於我,是则是非界线的画出,就是出於画界线的我,换言之,是非之判准就在我这个个人,我认为对的就是「是」,我认为错的就是「非」。

推而广之,我有一是非,彼亦有一是非,人人各有一是非。如是,人人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各有不同的价值系统,因此是非只有主观的是非,没有客观的是非。既然没有公是公非,儒墨又有何好争的呢。

就是非之仲裁来看

庄子云,「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如引入第三人来仲裁,第三人的是非立场,庄子以穷举法,胪列四种可能性,一是观点同乎彼而异乎此,二是观点异乎彼而同乎此,三是观点同乎彼也同乎此,四是观点异乎彼也异乎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437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