毬,读音qiú,声母q,韵母iu,声调二声。
释义:
1、鞠丸,皮丸。古代充填毛的皮球。
2、泛指球形物。
3、击球。
相关组词:彩毬、毬猎、毬楼、毬仗、毬衣、毬灯、毬鱼。
扩展资料
毬的形近字:球、救、裘、逑、俅、浗、殏。
1、裘
读音:qiú。
释义:
(1)毛皮的衣服。
(2)姓。
2、浗
读音:qiú。
释义:水名。
3、殏
读音:qiú。
释义:终。
1、毬拼音:【qiú】
2、毬,汉字,同“球”,读qiú。〈名〉形声。字从求从毛,求亦声。“求”意为“毛皮”。“毛”指填充料。“求”与“毛”联合起来表示“以毛填充的毛皮球”。
3、详细字义:辨析:毬与鞠: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内实填充料的皮球;相异之处是毬的外表带毛,鞠的外表无毛。
(1)鞠丸,皮丸[ball]。古代充填毛的皮球。如:毬头(毬队主要队员);
(2)泛指球形物[anything shaped like a ball]。如:毬灯(有球形灯罩的灯);毬路(球形纹路);
(3)击球 [batting]。如:毬杖(古时击毬棒);毬场(击毬场地);
4、相关介绍:蹴鞠打毬社,蹴鞠与打毬,是古代的两项运动。过去,论者以为两者均为球类活动,名二实一。其实蹴鞠与打毬绝不相同。首先是看这个动词「蹴」字,蹴是用脚踢,鞠是被踢的器具。《汉书·霍去病传》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这就说得很明白,鞠是实心的皮球,供踢(蹴和蹋都是踢),所谓实心,充塞的只是羽毛,很轻的。蹴鞠是踢球,踢球就是要跑动,脚踢实地的运动。蹴鞠之戏,当初是为了训练军士体能而设。起源於战国时,到汉代已很流行,连汉武帝、成帝都喜欢蹴鞠,并在宫中设有含章鞠室、灵芝鞠室以供活动,许多贵族的第宅中亦有鞠室。看来,场地设在室内,不会很大,因此,蹴鞠之戏的运动量也不大。
5、到了唐代,打毬代替了蹴鞠。打代替了蹴鞠,毬代替了鞠。毬,是中空充气的皮球,「八片尖皮砌作毬,火中燀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此诗已具体说明毬的制作了。这毬是用杖来击的,因此,打毬又称击毬,击毬运动者是骑在马上,挥杖而打的,并且分成两朋(队),设立两门、两孟(网),以球子打入对手的孟为胜。这种打毬,已具马球的性质,与蹴鞠之为踢球不同。
6、宋代民间蹴鞠社团。南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社会》:又有蹴鞠打毬社、川弩射弓社。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社会条有蹴鞠、打毬、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