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东汉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扩展资料: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再次勾起人们对曹操这位三国英雄的追忆。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毁誉各半,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很高,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唐代以前,几乎所有人都推崇他,因为当时人们认为以有德之人替代腐朽王朝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宋代以后,兵变上台的赵匡胤为了统治的稳固,倡导正统思想,开始贬低曹操。批评曹操的言语出来了: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还有的抨击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篡汉之心。元代以后,社会上对正统的思想逐渐淡泊,没人再提篡汉一说。
无论如何,提笔会写诗,上马能打仗,曹操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易中天就称他为“可爱的奸雄”。曹操的文治武功为人所熟知,但生活中的曹操又是何许人?拂去岁月的尘埃,安阳墓的发现再次撩开他神秘的面纱,展现出他盖世奇才的另一面。
嗜色如命
曹操是英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安阳曹操墓中同时出土有两具女性尸骨,虽然目前尚不确定是否系曹操原配卞夫人或其他姬妾,但光是男女同葬一点,却也可窥曹操的“好色”一斑。
中国官方史书多遵循“为尊者讳”的原则,张绣当时为何反悔复叛,《三国志》语焉不详,但民间传闻的版本是:曹操强求张绣叔父张济之妻,激起了张绣的叛变之心。这一战,长子曹昂被杀,猛将典韦为护主也以身殉职。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重病卧床,自知时日不多,颁布《遗令》。其语云:“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以遗令的方式嘱咐让妻妾仍住在铜雀台不至被赶走。他还担心她们以后日子艰难,劝她们学会做鞋子,卖了做生活费。悲悯之情,令人唏嘘。
号召节俭 倡导薄葬
曹操是否挖别人墓太多而倡导薄葬没有定论,但曹墓薄葬和曹操提倡节俭有很大关系。
曹操一生主张节俭,反对奢侈。《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喜欢节俭,不好华丽。后宫不 穿锦绣,卫士只穿一双鞋,帷帐屏风坏了则修补,被褥只是取暖用,一点纹饰都没有。《傅子》也说曹操的女儿嫁人,从婢不过十人。
曹操的《内诫令》,也真实记载了他反对奢侈靡费,提倡俭朴节约的不懈努力。其大意是:我不喜欢装饰美丽的箱子,所用的是掺杂新皮制成的皮箱。遇到乱世没有皮箱,就用竹子做成方箱,用丝帛罩在外面,粗布做里,这就是我平时所用的。王宫内妇人当时曾经置办箱子,已经弄坏我的衣服棉被都已经使用十年了,年年把它拆洗缝补一下罢了。崇尚勤俭的至真性情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於建安年间权倾天下,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諡号武王[2]。其子曹丕受禅称帝後,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 画像
东汉丞相
国家
东汉
时代
东汉 末年
主君
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
姓名
曹操
字
孟德
封爵
武平侯→魏公→魏王
封地
邺城
氏族
沛国曹氏
籍贯
沛国谯县
别名
吉利(小名)
阿瞒(小字)
出生
永寿元年(公元155年)
东汉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
婚年
卞氏(179年结婚),其馀不详[1]
逝世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日庚子
(公元220年3月15日)(64-65岁)
东汉洛阳
(今河南省洛阳市)
庙号
太祖
諡号
武王(初諡)
武皇帝(魏文帝追尊)
墓葬
高陵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人。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曹操为政举措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
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