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定义是什么?

溶液的定义是什么?,第1张

溶液的定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叫做溶液。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如空气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凡是气体或固体溶于液体时,则称液体为溶剂,而称气体或固体为溶质。若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溶液性质

(1)、均一性:溶液各处的密度、组成和性质完全一样。

(2)、稳定性: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透明)。

(3)、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溶液

溶液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和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按聚集形态不同可分为气态溶液和固态溶液,它们的组成份都包括溶质和溶剂,其中被溶解的物质被称作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被称作溶剂。溶液按饱和度不同还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由于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 方法 :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401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0
下一篇 2023-0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