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中国古时候是对医学生的称谓,古时候对“生”的用法主要是特殊人群泛指,没有敬称的意思。比如唱戏的武生,小生,考试的童生,贡生。都是指这个特殊身份的人群。医生自然就是干医的人群。而在古代直呼医生为医是中性甚至带有贬义。比如游医,铃医(古时候走街串巷给人看病的医生,因为开不起医馆,又不能主动上门或吆喝,所以拿个铃铛,家里有病人的听到街上铃铛响,就可以出门叫医生进家看病)。直到现在也用江湖游医形容不正经的医生。
而大夫在古时候是官名,直到宋朝时,宋徽宗给太医封官最高封到了大夫,所以那时候官家有人生病就从请医生变成了请大夫。然后这个称呼传到民间,就被传开了。这主要是因为从宋朝开始,人们偏爱用官名代指姓名,比如包拯叫包龙图是因为他当过龙图阁直学士,以至于到现在都习惯叫王主任,张部长这些称呼。所以这么看的话,叫医生大夫是敬词,但因为传的较广,加上新文化运动那会倡导西学,所以大夫逐渐变成了俗一些的称谓,医生这个名字反而更顺耳一些。(主要是来自于日本叫法,同物理,化学这些词一样,新文化运动时倡导的新词)
顺便说一下,古时候除了大夫,还管医生叫郎中,郎中也是官名,但不是官方认定的医生称谓,是一位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医生当过郎中这个官,所以被叫开的,自从大夫这个词代指医生后,郎中就变成了对一般医生的称呼,不去大夫来的尊重,也作为医生称呼自己的谦词。比如土郎中,江湖郎中等等。后来就流传不下去了。就好比你称呼人家看大门的叫李老师,李师傅,人家挺高兴,称呼人家李保安,人家就不乐意了。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医生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
医生在古代被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