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读音为yáng jiàng,绛可以指一种颜色,即大红色,也可以是指地名,春秋时代晋国都城。
杨绛的本名为杨季康,是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扩展资料:
李健吾让她用一个笔名,杨绛忽然福如心至,总是有人将“季康”这两个字连起来念成“绛”,那不如就叫“杨绛”。此后,她正式用这个名字行走江湖。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如按照杨绛先生自己的虚岁算法,是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杨绛
百度百科-绛
“降”在这里读作: xiáng
“受降城外月如霜”出自唐朝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原文如下: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夜上受降城闻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