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怎么搜索图片2023-01-30  18

“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有山阴树影,使人一望便知是“山”。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三”在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这是中国人祖先用“远取诸物”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也很典型的象形宇。

到了春秋时代,在“山且丁爵”中的“山”字,中峰已高耸起来,并且已渐趋瘦化了。秦篆(即小篆)则在这一形体基础上进一步使之线条化。于是,以后便相沿发展为隶书和楷书中的“山”字。“山”的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因为山是高耸的而引申出“大”等含义。

组词

一、山东 [ shān dōng ]

1、即山东省。

2、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代,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北魏、隋、唐以后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3、战国时也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二、火山 [ huǒ shān ]

通常指地壳内部喷出的熔岩及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锥形山,也包括有喷发活动而无山形者。顶部常有一个漏斗状洼地,叫火山口。

三、江山 [ jiāng shān ]

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四、山西 [ shān xī ]

1、即山西省。

2、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代,称崤山以西为山西。北魏、隋、唐以后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

五、高山 [ gāo shān ]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

2、传说中的山名。

3、少数民族名。

一、“山”字的来历和起源

山,象形字,甲骨文像遥望中地平线上起伏连绵的群峰的线描,有三(众多)座峰头。

金文“山”写成剪影。有的金文将三个峰头简化成三个短竖,淡化峰尖形象。篆文保留中间一座峰岭的象形特征。

隶书完全失去峰岭形象。两峰相连、或零散不成方向的小山叫“丘”,众峰(三峰)相连、形成一定走向的群峰叫“山”。 

二、造字本义

名词,起伏叠嶂的峰岭。

《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  

(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

扩展资料

“山”字的组词

一、山羊 [ shān yáng ]

1.羊的一种,角的基部略作三角形,角尖向后,四肢强壮,善于跳跃,毛不弯曲,公羊有须,变种很多,有黑、灰等颜色。皮可以制革,绒毛是优质的纺织原料。

2.跳跃器:跳~。

二、雪山 [ xuě shān ]

常年覆盖着积雪的山。

三、山岭 [ shān lǐng ] 

连绵的高山。

四、山楂 [ shān zhā ]

也叫红果。落叶乔木。叶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羽状5—9裂。开白花,果实近球形,红色,有淡褐色斑。果实味酸,可生食,也可加工成食品,还可供药用。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五、山顶 [ shān dǐng ]

山的顶部;山最高的地方。

山是由于地球地壳内部各大板块经过不断的运动,发生相互撞击、挤压,引起褶皱、断裂、隆起、沉积及侵蚀等地理因素而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欧亚大陆板块及印度-澳洲板块两个大陆板块之间互相碰撞对方而产生的板块挤压运动;而北美东海岸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就属于古大陆地形,后遭侵蚀作用后形成现貌。

地球地壳由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6大板块构成。就地壳板块内部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各板块并非固定不动,它们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带,这里的地壳并不稳定。这些板块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会发生相互的撞击、挤压、张裂。这些板块的撞击和挤压就会形成山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高山。

山是地面上被平地所围绕的具有较大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而凸起的地貌区。山离地面高度通常在100米以上,包括低山、中山与高山,是否被称作山取决于当地人。 山一般是因板块碰撞或是火山作用而产生。山会因河流、气候作用或是冰河而慢慢侵蚀。有些山会形成单独的顶峰,不过大部分的山会连在一起形成山脉。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亚洲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太阳系中最高的山是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高21229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338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