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人宰割一样
名称:任人宰割
拼音:rèn rén zǎi gē
解释:任:任凭;宰:杀;割:切。任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比喻个人或国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任别人侵略,剥削,压迫,欺凌。
《资治通鉴》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背景: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
尹铎:你是打算派我去敛财还是作为他日退路。
赵简子:当然是他日退路。
赵简子对无恤说: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去晋阳。
后来智伯向赵襄子要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就率兵攻打。
赵襄子:去哪啊!
随从:去长子城。
赵襄子:人家刚刚累死累活修好城墙,肯定不愿意为我卖命。
随从:邯郸呢?
赵襄子:搜刮民脂民膏才有了那们多粮食,这样百姓怎么可能会帮我。还是去晋阳吧,是我老爸的老地盘,尹铎对百姓宽厚,那里的百姓肯定愿意帮助我。
【原文】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鄣乎?”简子曰:“保鄣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戒襄子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译文】赵简子有个手下叫尹铎。赵简子派他管理赵姓家族的领地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尹铎问他:“你是希望我为你去搜敛财富,还是希望晋阳成为你可靠的退路?”赵简子说:“当然要使晋阳成为我可靠的退路。”尹铎到晋阳后,立刻削减百姓赋税,并告诉百姓说,这是赵简子让他这样做的。晋阳的老百姓都很感激赵简子。
赵简子对赵无恤说:“你一定要记住,一旦晋国发生内乱,立即投奔到晋阳去。千万不要认为尹铎地位不高,或者嫌晋阳太远,就不愿去。”
【原文】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译文】这时赵无恤正准备逃亡。他的手下有人建议投奔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因为那里的城堡最近刚刚修竣,比较坚固,有利于抵御进攻。赵无恤说:“那里的百姓刚刚完成修城的工程,已经筋疲力竭,再要他们守城,恐怕很难。”有人建议说:“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官库里物资充实,也是好地方。”赵无恤说:“地方官已剥夺了人民的财富,再要他们为我们卖命,有谁肯勇敢作战?还是投奔晋阳,晋阳是我们赵家的领地,尹铎在那里替我们治理,待人民宽厚,人心必然拥护我们。”于是,投奔晋阳。
当时的时代背景,晋国已由六卿变为四卿执政,国内智、韩、赵、魏四大家族相互争权夺利、国外吴越频频挑战晋国霸权。
所谓时局动荡不安,而 晋阳,即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南晋源镇。
从战略意义来看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晋阳: “晋阳大地的地势可称坚固,其东有太行山天然屏障,西有黄河为襟带,北有阴山形成的自然阻隔,大漠护佑,南有王屋山,黄河为天险,四面皆门户也!”
而晋阳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当时晋阳古城的布局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根据地。一旦遭遇乱世,依据晋阳古城的优势,往往是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础。
晋阳这个地方,后来一千多年都是坚城。
到唐朝的时候, 李渊李世民父子就是从晋阳起兵反隋 ,最后成功建立大唐王朝。安史之乱,唐朝大将李光弼依靠晋阳坚固的城防,生生把数倍于己军的史思明部抵挡住。晋阳,堪称唐朝的福地。
赵简子在临死之前对无恤,也就是赵襄子说过,不要因为尹铎地位低,晋阳远就不去晋阳。说明,赵简子对于尹铎的治理才能是十分看好的,且对未来的局势也有着预判。
而尹铎也没有辜负赵简子的期望。
尹铎在晋阳治理期间 废除了周朝以来沿用的“井田制”大力推广“田亩田税制” ,他推广的田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比智氏推行的一百八十步一亩多六十步,比魏氏、韩氏的二百步一亩多四十步。
尹铎在晋阳地区治理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爱惜民力,体桖民情的政治措施, 如“损其户数”的新法,轻徭薄赋,改变奴隶地位,采取新的封建税收制度,大力解放生产力,关键是人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其实这段话我们能够看出的不止这些。
一、向领导展示自己的语言的艺术
尹铎问赵简子的话也很有意思,问他到底自己是去搜刮民脂民膏还是作为退路。
那么这里就有几种可能。
1、赵简子心里有将晋阳作为战略要地经营的想法。那么尹铎这句话就是揣摩领导的心意,主动为领导排忧解难。
再有就是表明态度,表示我是领导的人,领导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绝无二话,杀人放火我都干,只要你一句话。你要是领导,你听了爽不爽。
2、赵简子还没有想到安排退路。那么尹铎的话就是告诉赵简子,你可以将晋阳作为退路。给领导提出了极好的建议,却又不居功,又暗暗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3、加强与领导的联系。晋阳远离中枢,势必与领导的联系减弱,那么有好处就可能想不到自己了。但若是将晋阳作为退路来经营,就有充足的理由向领导随时汇报,距离远了,心却近了。
二、统治阶级不会在乎普通百姓的利益
在统治阶级心中,百姓如草芥。尹铎可以将收刮民脂民膏坦然地说出来,而赵简子也没有任何异议。说明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在统治者眼里没有百姓,只有利益。
唐朝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就是民心。当然这是皇帝的想法,皇帝与百姓是利益共同体,但是世家是与皇权对立的,此消彼长。皇权要想发展就要遏制世家,而世家要想发展必然蚕食皇权。
在当时的环境中,世家觊觎晋王权利,皇权逐渐减弱。而世家的发展壮大就是从向普通百姓盘剥得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发声渠道的百姓就只能是任人鱼肉。
三、统治者虚伪的嘴脸
世家统治者,对百姓的好,也仅仅是减少盘剥。但是由于大环境下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太过厉害,于是即便是小恩小惠也能够收买民心。当然即便是小恩小惠,也是要百姓用命还的。
当时百姓过的日子,在文章中也能够隐隐窥见一斑。(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这里看见世家对百姓的盘剥,当真人命如草芥。
而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件事心知肚明,但是为了自身利益,百姓的死活又算得了什么呢?
四、利益相同才能拧成一股绳
赵襄子无恤在逃难时,随从的建议都被驳斥了,为什么?因为虽然两座城有资源,但人心不齐,有东西也守不住。
而人心不齐根本原因是利益不一致。当初盘剥太厉害,百姓想的就是换一个主政的日,子怎么也会好一点,于是根本不会为了保卫这座城去拼杀,一个想要城破,一个想要通过保卫城池护住自身,利益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内部不团结,面对外来的强压时,溃败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而晋阳百姓由于尹铎轻徭薄赋的政策,导致日子过得不错,那么百姓想的就是换一个主政官员可能没有这样的好日子,于是百姓和赵襄子无恤的利益一致,才能死守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