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跟浮萍一样,分开和聚拢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白话译文:
你和我告别已经十年了,很难忍受错过对方。千里之外,那遥远而孤独的坟墓,没有地方能告诉你我的悲伤。即使你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满身尘土和霜冻。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娶了十六岁的王甫。王甫年轻漂亮,他们深爱着对方。不幸的是,命运是可变的。王甫27岁去世。这对东坡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言而喻,他的心和精神都处于深深的痛苦之中。
苏轼在其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1065年5月,定海志平二年,六月一日下午,葬礼在首都西部举行。它将于明年6月埋葬在仁武,位于梅东北彭山县安贞乡科龙里的祖先和妻子墓西北八步处。
平静的语调里有很大的痛苦。公元1075年(西宁八年),东坡来到米州。那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妻子,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人生如浮萍的本意是说人生就好像水面的浮萍一样,没有根,随波逐荡,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2、但是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浮萍虽然没有根,随着水流到处飘逐,然而我们却不可以小视它的力量,尤其是在面对着人生的暴风雨的时候,它能够随遇而安,不自弃,不做浪费生命的挣扎,因此暴风雨可以摧毁了扎根于地下千尺的大树,但却拿浮萍无奈何。在我看来,人生如萍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柔克刚的人生哲学,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尤为重要。
意思是:
人生就跟浮萍一样,分开和聚拢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白话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