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9年6月26日,中国有6个兰若寺,分别为:湖北黄袍山兰若寺、河南省扶沟县兰若寺、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兰若寺、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兰若寺、大理兰若寺、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兰若寺。
1、湖北黄袍山兰若寺
始建于汉朝(约建于公元前118-105年之间),是在汉武帝时期张骞遣副使出使大夏经身毒(今印度国的一部分)之后,由于汉武帝以开放之姿容纳八方之物,黄袍山地处皇城之偏远,才得以由身毒国人在黄袍山传入佛教和建设寺庙。
于北宋、明隆庆年间和清光咸丰年几度重修。1985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正殿、僧舍共 8间。
2、河南省扶沟县兰若寺
建于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年),康熙帝南巡到焦桥村,听说了尼姑的在洪水暴发,疾病流行年间的善举,被尼姑的功德所感动立即恩准拨款,修建尼姑庙,赐名。
一九八九年,国家改革开放,宗教政策落实,原庙内的石碑、香炉、钟等物相继出土,村中长者,善男信女募捐集资,在周边村邻的大力支持下,重修庙宇。
3、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兰若寺
始建于北齐年间,曾经两度被毁、两度重建。由于上世纪60年代晋祠镇政府在兰若寺建立造纸厂,寺庙主体,古柏毁坏殆尽,墙壁破损壁画依稀可见。如今兰若寺坐西朝东,现已完成部分修缮任务,靠西的阁楼已经恢复原样,中间的大殿也已破土动工。
4、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兰若寺
始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历代重修,是经过多次重建整修,保存至今的一座比较完整的古寺。1985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正殿、僧舍共 8间。正殿3间,歇山顶,明间正书“慈登彼岸”四个大字。
5、大理兰若寺
属大理国十一世孝德皇帝段思廉、广德和尚、本源大法师创建于1091年。后于宋徽宗己亥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十二无疾而终,建舍利塔于玉案山。
6、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兰若寺
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8年)佛师碧云建香城院落于山顶小盆地。明洪武五年(公元1312年)重修,是本县较早的寺院之一。寺院最盛期间有僧员100多人,是永丰、吉水、乐安三县集散地。
此处已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燃灯阁、山神庙、千手观音殿等,是该县佛教中心,也是该县旅游重点景点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若寺 (湖北黄袍山兰若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若寺 (河南省扶沟县兰若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若寺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兰若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若寺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兰若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若寺 (大理兰若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若寺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兰若寺)
兰若寺在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兰若寺是在唐朝的时候开始建立的,经历了历朝历代地重修,保存的依旧比较完整。兰若寺内有正殿、僧舍一共8间,正殿中有慈登彼岸四个大字,柱子上还挂有一幅木质的楹联,上联写的是殿宇耸云霞辉映法界,下联写兰若寺出自《聊斋志异·聂小倩》,位于金华市城北。
兰若是“阿兰若”的省称,源自梵语aranya之音译,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后也指一般的佛寺,在古文中并不罕见。因此原文所谓“兰若”即指僻静的寺院,而非寺名。其实在《聊斋志异》中,大约有十多篇均提及“兰若”一词,意思也都是指一座寺庙,如《尸变》、《画壁》、《促织》、《辛十四娘》等。此外,古代也将兰草、杜若等香草合称“兰若(ruò)”。细考文中‘至北郭’、‘殿塔壮丽’等文句,此寺庙应在金华市城北,且寺旁有塔。
扩展资料:
兰若寺的原型
至于古寺的原型,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昔日金华城北有座永福寺,寺旁曾有万佛塔,寺外则是乱坟岗,与原文所说的地址比较契合。有人则认为,在如今金华四中附近,曾有一座西峰寺,昔日是荒郊野外,后成坟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女鬼”传说,“聂小倩”故事即传自此处。
亦有人说,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西南部的武义县,确曾有一座兰若寺,并有县志记载,而兰若寺只是几千年来其中的一座寺庙,由于年代久远,早已不知何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兰若”即寺名,而非“寺庙”之意,只是“兰若”可能是金华城北的某个村落,其地有寺,寺以地名。可惜的是,几座寺庙均已不复存在。但是,金华城北确实有一处极符合原著描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