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差在北方征丝料与包银,按户征收。丝、银全科户,丝料1斤6两4钱,包银中统钞4两;减半科户丝、银都折半;止纳丝户,丝料1斤6两4钱,包银不纳。科差输纳,定有期限。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规定,丝限八月,包银初限八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二月;次年,改为丝料不超过七月,包银不能超过九月。北方科差主要用丝纳,不用谷物。这因为当时欧亚交通发达,丝为出口的主要商品。至元世祖时行钞法,即丝为钞本,正如明后期以银为货币本位那样,元代以丝为货币本位。
科差在江南纳户钞与包银。户钞定额是“于一万户田租(税粮)中输百钞(锭),准中原五户丝数,谓之江南户钞”,所以江南户钞相当于北方的五户丝。江南包银始于仁宗延?七年(公元1320年),其税率为每户2两,户钞与包银都征银。
科差读音:kē chà。
科,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kē,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科”的基本含义为品类,等级,如科品;科的引申含义为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如科室、财务科。
在现代汉语中,“科”还有法令,刑律的含义,如科防互设。
科的解释:1、学术或医疗业务的分类。 2、行政机构里按工作性质划分的单位。 3、生物分类系统的第五级,在目以下,属以上。如猫科、豆科。
4、旧时的科举制度或科举考试的科目、等第、年份等。 5、法律条文。 6、判定(刑罚)。 7、古代戏曲剧本中表示演员表情、动作的用语。
差,汉语常用字,读音chā,chāi,cī,chà,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时代。基本含义为错误:话说差了;引申含义为缺欠:还差十元钱。
差的常用组词为差等。包含差的常用成语为参差错落。
差的解释:1、不同,不同之点:差别。差距。差额。差价。2、大致还可以:差可。3、错误:差错。偏差。差池。4、数学上指减法运算中的得数:差数。四减二的差是二。
窝阔台汗在1236年曾宣布“依仿唐租庸调之法”,来制定赋税制度。元代有人说:“包银,谓民纳钞,包以充差发,即古之庸也。丝线,亦差发,古之调也。”元代北方的赋税制度与前代的租庸调制是有密切关系的,科差(包银、丝料)就是庸调的继续。但唐代租庸调以人丁为本,元代的科差则以户为本(税粮仍以人丁为本),而且收丝不收布,反映了北方家庭养蚕业的发达,这是两者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