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点的时辰是未时。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一般未时指的是13时指15时。午后时间,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
未时:
13时-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西周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十二时辰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是的。
14点是下午,相当于下午2点钟。
使用十二小时制显示时间的系统通常会将中午显示为12:00 pm而将午夜显示为12:00 am.
因为设计原因,一些电子钟用“24:00:00”来表达闰秒,但闰秒的正确显示方式应是“23:59:60”。
十二小时制和二十四小时制:
从(丑初)1:00到(午正)12:59(01:00到12:59)是相同的,除了在二十四小时制中没有am/pm标记。
从下午1:00到下午11:59(13:00到23:59)十二小时制加上12小时就能转换成为二十四小时制。
从子正12:00到子正12:59(24:00到24:59)十二小时制需要减掉12小时转换到二十四小时制。
U T C 14:00转换成北京时间,是下午8:00。
UTC是协调世界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英文缩写,是由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规定和推荐,并由国际时间局(BIH)负责保持的以秒为基础的时间标度。
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东经116.4°)的地方时间,而是东经120°的地方时间,故东经120度地方时比北京的地方时早约14分半钟。因为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时)整整相差8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故命名为“北京时间”。
东八区包括的范围从东经112.5°到东经127.5°,以东经120°为中心线,东西各延伸7.5°,总宽度为15°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