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近似于如今公务员资格考试的科举, 由于不是每年举行, 就把考试的年份叫作 "大比之年". 考中以后算取得了公务员资格, 剩下的就是争取谋个一官半职了.如果名列前茅, 就有可能直接获得职务.就象你提到的 "中进士,入翰林....."中进士是取得了资格, 入翰林院就是给职务了.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所在的年份称为大比年。
一般科举考试分为高低两级,低一级叫“乡试”,高一级叫“会试”和“殿试”,会试和殿试可以算作一个级别。科考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乡试在前,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会试在后,每逢辰、戌、丑、未年举行。
《周礼·地官·乡大夫》谓:乡大夫每“三年则大比”,即对属民考核道德、荐举贤能、呈报周王。后因称乡试为大比。明、清三年一次,在省城大比,中者称举人。
扩展资料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由专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国子监生及府州县学生员学成者、儒士未仕者、官未入流者,都可以应试。乡试因为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而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元。乡试中举,称为乙榜,也叫乙科。乡试次年,全国举人都去京师参加“会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