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崛起:技术和失业前景的威胁

机器人的崛起:技术和失业前景的威胁,第1张

一本名为《机器人时代》的书最近获得了麦肯锡“最佳商业书籍”奖。令人不安的是这本书的副标题。英国版是“大规模失业威胁”,美国版是“失业的未来”。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从制造业到专业服务业,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自动化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这不是什么新论断,出自著名科学家霍金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特斯拉和SpaceX之间的发现技术公司创始人盖茨、埃隆空?马斯克,他们都提到过智能机器人会取代甚至统治人类。一些美国好莱坞影视作品,如《星球大战》,甚至讲述了机器人对人类的攻击。

机器人的崛起:技术和失业前景的威胁,第2张

在现实中,机器人远没有那么聪明。目前机器人一般还是在人类设定的程序下运行,能做的事情也比较简单。然而,业界普遍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性能的提高,机器人将能够承担更多的工作,帮助人们扩展他们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一些人的日常工作,这引发了马丁?福特的担忧。随着制造业倒闭潮和人口红利的稀释,种种原因让企业主更倾向于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的新生产方式。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在2011年提出了“百万机器人计划”。他曾设想2014年富士康生产线会使用100万台机器人。虽然现在离最终目标还有差距,但是机器人在某些环节取代人工对于制造业来说已经成为现实。

相应的消费市场,服务机器人,尤其是智能家居相关的单功能设备已经逐渐成熟。今年双十一购物节,一款扫地机器人进入线上家电销量前十,甚至超过了小米手机、创维电视等热销电子产品。也许有一天,人类不仅仅是工作,他们的整个生活都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机器人。

然而,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目前全球机器人数量不足200万。这对任何行业的规模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业内人士已经开始反思,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影响的热炒是否应该降温。

全球享受政策红利

1961年工业机器人出现后,整个全球工业体系开始发生变化。汽车、电子、金属、橡胶等行业的制造环节都引入了多种类型的机器人。人们认为机器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机器人行业逆势增长。相关数据显示,其全球增长率平均在30%左右,在中国50%~60%的区间,这个数字更高。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阿图罗·巴隆塞利(Arturo Baroncelli)在对这一全球市场进行调查后表示,2014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在去年达到了23万台,2015年将有15%的增长,这一增长趋势将保持到2018年。对服务机器人的预测是,未来三年服务机器人数量将超过1500万,销售额超过200亿。

高增长率的背后其实是政府和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热情。

日本在机器人生产、RD和使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机器人的发展备受关注。2015年,日本政府通过了“新机器人战略”,决定未来5年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为实现这一战略,日本政府将在财政、税收、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给予支持。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机器人的国家,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但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政府开始解除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限制,然后在80年代开始发力。早在2011年,奥巴马就推出了投资28亿美元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通过开发工业机器人来提振美国制造业。

欧盟在第七个框架计划和Horizon 2020项目中大力投入机器人技术研发,并于2014年启动了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不仅如此,欧洲各国也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发展战略。其中,德国在“工业4.0”的带动下,未来五年在相应解决方案上的投入将超过50%;英国首个官方机器人战略“RAS(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2020”发布,2.57亿美元将用于此;法国的“机器人发展计划”实现了“到2020年成为世界五大机器人”的目标。

韩国的机器人产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2009年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后,韩国政府于2014年公布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希望通过科技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来壮大机器人产业。

中国机器人产业进入政策蜜月期。不仅政府高层已经意识到机器人产业对于智能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相关的具体政策也正在制定中。据悉,“十三五”规划相关草案已基本制定完毕,“中国制造2025”相关配套政策也在加快制定中。相关部门还将出台并实施33个针对各细分行业的专项规划。

据透露,中国有30多个机器人开发区和产业园,拥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超过100家。与机器人相关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有上千家,其中有影响力的公司有700到800家。事实上,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目前中国相对高端的市场仍被国外公司垄断。

机器人带动产业升级

从机器人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来看,正在不断向更多的垂直领域提升。

FANUC成立于1956年,是一家专注于数控系统的日本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制造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类似的厂商还有爱普生、安川电机、川崎重工等。他们大多较早进入这一领域,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市场。FANUC和安川电机是世界四大机器人公司中的两家。

另一方面,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已经扩展到服务机器人。2015年,日本软银、鸿海和台湾省阿里巴巴推出了Pepper,这是一款具有表情识别和对话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可用于导购和照顾老年患者。事实上,许多日本公司都推出了人形机器人,价格从数万美元到数百万美元不等。

欧洲工业每年投资达到1400亿欧元,是工业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德国库卡和总部位于瑞士的ABB也是世界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ABB早期从事电力设备电机业务,库卡一开始从事焊接设备业务,最后成长为综合性工业自动化企业,掌握机器人本体和部分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

可以看出,机器人将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随着后者的重大技术突破,美国将引领机器人产业的新革命。近年来,美国开始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发力,Baxter、Adept等公司具备了挑战传统四大机器人公司的资本。

不同于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的引入,使得机器人具备了扩展人类能力的基础。目前,90%的工业机器人用于汽车制造,而服务机器人虽然很有前景,但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至今未见起色。然而,业界仍然认为,机器人将在未来几年内在一些领域爆发新能源。

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机器人操作的灵敏度,机器人将在生物医学领域产生比汽车更大的价值,因为机器人可以在新药研发方面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自动驾驶和农业应用也被认为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迫切需要机器人升级和替代现有的解决方案。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阿洛伊斯·C·诺尔(Alois C.Knoll)表示,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共享,计算和处理能力不断上升,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避障等一些功能得以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给机器人带来了质的变化。

田纳西大学教授林恩·帕克(Lynne Parker)也有类似的观点。在她看来,物联网为机器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成为云端机器人将获得更有优势的发展基础。

现在取代人工还为时过早

然而,在政府重视和产业前景看好的背后,机器人产业本身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机器人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全球机器人数量还不到中国汽车工业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全球机器人平均密度只有0.62%,也就是说99.38%的工作还是由人来做。

近日,广东省官方宣布,将于2015年至2017年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并选择龙头企业开展“培育建设智能工厂试点”,三年内准备投入9430亿元用于工业技术改造。

但事实是机器人价格昂贵,难以大面积铺开。东莞一些小型电子企业主曾对媒体表示,生产还是比较依赖人工,不是不想引进自动化,而是成本太高。一个车间支撑近百万,没有实力的企业想都别想。据媒体报道,珠三角地区单台机器人价格不到20万元,一套机器人系统价格在200-300万元。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官员也意识到,机器换人并不涉及所有企业和所有流程,有很多环节是机器做不到的,仍然需要工人来操作。在一些产品生产环节,工人只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熟悉组装流程,而机器人需要专业工程师重新编写程序并调试,浪费的时间更多。

机器人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无法满足制造业大规模生产的刚性需求。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不仅缺乏感知系统,在某些环节还缺乏灵活的操作系统。在生产中,机器人可以完成程序化和规定的动作,但在典型劳动中,机器人很难灵活操作工人。

新华网曾经报道过,珠三角一家鼠标厂商投资200多万元购买了75台机器人进行生产,但不到一个月就全部坏掉了。原因是这些机器人原本用于汽车制造,但生产中使用的鼠标的精确移动频率远高于焊接汽车。

另外,机器人的安全性也是影响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一些大型机器人很难与人合作,其操作需要与人隔离,甚至用铁笼隔开进行保护,这也导致目前无法将机器人引入一些行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7125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3
下一篇 2022-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