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双手合十就是左右手合拢。在诗歌修辞中,是指一个对偶句中的两个词意思相同,如“闻”和“听”,“眼”和“目”相反。元萨天喜诗:“地湿时,恨闻雨声,月明时,听景阳钟。”被一位老人指出“闻”字应改为“看”,以免双手交叉,撒当即拜老人为人品老师。
双手合十是对抗的大病。对于词语和句子,我们总是讲究一石三鸟,双手交叉就是一石二鸟,所以是诗人的大忌。从格式上看,双手合十的诗句不高,因为它的两句表达的意思一样,浪费了文字。比如宋的诗《初抵黄梅》中说,“当你冷餐时,途中已是暮春。”纪昀《应奎法不正记》评论道:“途中,即刻,春末,寒食,必然连手。”
我们在说双手合十的时候,也要注意逻辑上双手合十的情况,也就是从前面和从后面说的意思是一样的,比如毛泽东的《冬云》:
像棉花绒毛一样,冬天的云被雪紧紧压住;现在所有的花都落了,有一段时间很少有人还在开。
天空高冷,大地微暖。
只有英雄驱虎豹,没有英雄怕熊。
甚至梅花也欢迎漫天的雪花。难怪苍蝇会冻死在下面。
这首诗的第三联“只有英雄驱虎豹,没有英雄怕熊”,属于逻辑组合。既然“唯英雄驱虎豹”,当然是指“无英雄怕熊”。不用说,这七个字可以用来说点别的,增加诗的容量。
那么,是不是在对联的对仗处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就一定要叠在一起?答案是不一定。比如李商隐的《无题:
我遇见她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自从我们分开后,时间变得更长了,东风起了,百花齐放。
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死,每晚蜡烛都会把灯芯抽干。
早晨,她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发云在变化,然而她却用她的晚歌勇敢地面对月光的寒冷。
无路可走,哦,蓝鸟,听着!-把她说的带给我!。
有些人说“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死”和“每晚蜡烛会哭干灯芯”是同一个意思。但“春蚕”“死亡”“丝绸”“蜡炬”“灰烬”“眼泪”都是不相干的东西,不能叫交叉手。这只是为了强调一个观点,用两种不同的类比来加强效果。在这首诗中,蚕用来吐丝,蜡烛用来燃烧,奉献被反复对比,以加强对比效果。这是文献提倡的手段,也是常用的方法。另一个例子是杜甫的《黄河两岸被帝国军收复》:
这个遥远的西部站的新闻!北方已经被收复了!起初,我止不住泪水涌上我的外套。
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哪里?他们脸上没有一丝悲伤。,然而我疯狂地打包我的书和诗。
在绿色的春日,我开始回家,大声唱我的歌,喝我的酒。
从这座山回来,经过另一座山,从南边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镇!。
有人说这首诗不仅是对句,也是两副对联。因为全诗只有一个中心:欢乐的心情。是的,在这首诗里,为了表达“听到”的“喜悦”,我们用了“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在哪里?他们脸上没有一丝悲伤。,漫无边际的诗是狂喜的”,想象“和大声我的歌和深我的酒,在绿色的春天,开始我的家”,并预测“从这座山回来,经过另一座山,从南方,再到北方,到我自己的城镇!”。这些都是在这个遥远的西站,新闻的喜悦所引发的行动和思考!北方已经被收复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达一个字“喜”。但是全诗没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把这些句子称为“双手交叉”是荒谬的。
所以判断一副对联是否对折,不能只看个别关联词,而要看整个对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