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的“烟花”是什么意思?
反正不是烟花。这是后来形成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在唐代并不叫。
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词,要分开理解。
首先我们确定“烟花”这个词其实是“三月”的属性。花很好理解,三月春暖花开。所以李白这两句诗“故人辞西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孟浩然在这个繁花似锦的三月告别了黄鹤楼,去了扬州。
关键是为什么“烟”字可以用来形容三月的春天。
一个是柳絮的“烟柳”。
刘的说法一直是主流。烟柳,即柳如烟。三四月是柳絮满天飞的季节。柳是指柳絮如烟的柳树,也指柳树和柳树。
那么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孟浩然在这个柳絮花的三月,告别了黄鹤楼,去了扬州。
情况挺漂亮的,解说也很流畅。
但是我个人有疑问。
“烟柳”和“烟花”没有必然的关系。“烟柳”一词最早出现在张的《春游》之一:
烟轻飘飘,风榆树落分币。
孟梦花开,罗棋竞挥。
大概与张同年的韩愈也有《张水部员初春》诗一首:
大道上方的天空中有许多丝,它像黄油一样细腻湿润,远眺的草地依稀相连,但在近看却显得稀疏。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于绿柳的晚春。
从这两首诗来看,“烟柳”并不是指长着柳絮的柳树,否则“烟柳轻飞”这句话就是一个极其失败的重复。满天飞舞的杨柳,飞舞着柔柔的柳絮?没道理。
更进一步,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才女谢道韫拍出了一鸣惊人的《徐旭才子》,把天上的雪花比作柳絮:“雪是什么样子的(谢安)?柳絮不如风,必被吹起。”结合我们平时看到漫天飞舞的柳絮的场景,几千年来都没变过。柳絮像飞雪一样波动,一点也不像烟、白烟,甚至烟的形状。
一种是嫩黄色的“烟柳”。
那么张和韩愈所说的“柳岩”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柳叶稍长,或者嫩黄而不绿的时候,看着一片,仿佛轻烟遮住了树冠,所以出名了。就是那种半黄半绿的柳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有点像农民做饭的炊烟。
这样,张和韩的诗就得到解释。毕竟在韩愈的诗前面,写的是“天街滑如饼”,雨后的京城不可能满是柳絮。是城里的新绿金丝(韦庄《刘余枣》),真的是雨后春景,值得称赞。
“柳如烟”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文的《水帘中菩萨人枕》;
一个美丽的女人,睡在精致的水晶窗帘枕头上,睡在上面的女人做什么?思念相思,房间不冷不热,香炉熏香,连绣鸳鸯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是梦不到的。
河边的长而柔软的柳枝,刚刚发芽,看上去朦胧的,像笼罩在一片薄雾中。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大雁飞了,天上的月亮也消失了。
而文的第一首词是写一个闺中女子梦中的缠绵思念。自然,《河上的柳如烟》是没问题的。水面雾蒙蒙的,刘穗丰摆起来就产生烟飘的感觉,更别说在梦里了。写得很漂亮。然而,它与以前的“柳岩”毫无共同之处。
尽管韩愈和张的“烟柳”一词指的是随风摇曳的柳树,但它与李白的这首诗毫无关系。
因为韩和张都是中唐人,都是在李白死后七八年出生的。从“烟柳”的出现,到用“烟柳”来指称柳,必然是在“烟柳”成为一个固定的意象,被大多数诗人认可后,才有可能用意象中的一个词来特指这个意象。
那时候李白大概还没有“烟柳”这个词。即使他有文采,创造了这种形象,也不可能在一个新的形象中,用描写形式这个词来指代描写对象。他要写柳花草,只能写“柳花三月来扬州”,或者在当时成熟的柳树中用“杨”()代替柳,寻找音韵的平衡,而不用“烟”字,使人不明所以,引起误解。
即使在今天,也没有人会用“烟”来指代“烟柳”。这种省略方法是不正确的。
虽然很美,但只是我们今天看起来很美,因为我们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甚至默许了烟火的灿烂之美。
也许这与“柳岩”无关
那时候“烟”应该不是“柳”的意思。
极有可能和“花”一样,花是花,烟是烟,做饭的烟。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是个繁华之地,自然人口密集,鸟语花香。或者它们彼此不同。黄鹤楼到处都是花和人。
孟浩然告别黄鹤楼,将于三月去扬州,那时游人如织,百花齐放。
你看,这可能是烟花三月最没意思的解释,但也可能是事实。
不过,这也是我个人的推测。可能“烟”指“烟柳”,“烟柳”指春天的说法已经存在很久了,后来就变了,“烟”不再指春天了。
但无论如何,我不认同“烟柳”是柳絮挂在上面的柳。太牵强了。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诗在我们心中的美感和地位。
一首诗离开了诗人本人,离开了那个朝代,词语有了新的含义,有了新的意象附着,却依然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故人频频向我招手,告别黄鹤楼,在这柳絮缭绕、鸟语花香的美丽春天去扬州旅游。
帆远,影蓝空,天上只看得见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