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何背叛张作霖

郭松龄为何背叛张作霖,第1张

郭松龄被誉为唐朝著名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也有着先人的风范。他靠学生张学良的关系在部队服役,干得不错。

郭松龄的改革下,东北军实现了军事独立,他和张学良率领的两六个旅成为当时东北军的王牌部队。

张学良任第三军军长时,郭松龄成了他的副手,被任命为副军长。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带着第三军的部队,一路杀到秦皇岛,立下不朽功勋。可以说,这样发展下去,等到张学良继位,郭松龄绝对会是军中的二号人物。

张也有意培养郭松龄为其子的太子,所以张宁愿重用、等人也不愿重用郭松龄。意图很明显。郭松龄是留给张学良的,不能乱用。

可惜郭松龄把握不了这个意图。他一直对这些靠自己起家的人怀恨在心。一个接一个,都当上了省长,他还是个副司令员。

郭松龄心胸狭窄,姜登选之死就是最好的例子。还有郭松龄、、韩等人,他们都是新军的代表。他们接受了新的军事教育,这与旧的为军队服务的做法完全不同。

因此,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张痛定思痛,打算重用这个新军首领,想在东北培养一支可以与日军战斗力相匹敌的军队。

是同一个一起出道的人,杨雨婷当了江苏军务监,姜登选当了安徽军务监,郭松龄有机会去安徽做省军务监,被姜登选抢了。

郭松龄当然很苦恼。与此同时,成了张的心腹,成了主帅,整天围着张说小事,以约束郭松龄。而且韩跟的关系很好。简言之,老郭被这些家伙边缘化了。

一个当了政府官员,一个当了宰相,郭松龄还是张学良身边的使者。所以郭松龄心理极度不平衡。

郭松龄背叛冯后,出面劝阻。郭松龄算旧怨,把姜登选捆起来扔进棺材,活活闷死。

郭松龄参加了孙中山的新军,但他与张完全不同。郭松龄1912年考入北京分配学院,次年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在这里,他学习了三年军事科目,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的军事。

1916年,毕业后,郭松龄成为北京吴江堂的讲师。当时的读书人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但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组织了一场保法运动,其中广东巡抚朱清澜其实是郭松龄的老上级。于是,郭松龄果断辞掉公务员的工作,南下加入孙中山的军队护法。

从此,郭松龄在这里接触到了最新的军事实战,也了解到了新军的优势。可惜当时新军政令不一,始终受制于地方军阀。他专门为此事与孙中山进行了长谈。

保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于1918年回到东北,才进入冯军军队,任讲武堂教员。所以,郭松龄的学历和张的行事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方式。没有张北洋军的正规军格局,也没有孙中山亲卫队的新动向。

郭松龄对此非常失望,于是在取得张学良的信任后,郭松龄打算利用张学良的关系来改造冯军。

不过,你是人才,但别人也是人才,比如、和韩,他们都是有名的人物。他们紧跟张的步伐,根本不允许郭松龄进行太多的改革。除了造反,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以完成郭鬼子的理想。

郭松龄被张和日军打败。本来郭松龄是去日本考察军事活动的,但此时张花钱在日本购买了大量武器,这是要和南方国军开战的节奏。

当时,张已经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人,成为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任总统。当然,他想在南方与常的国军作战。

郭松龄痛心疾首,终于下定决心与张对抗。他先联系了冯玉祥。结果冯玉祥不愿意帮忙。

为此郭松龄孤军奋战,七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并夺取东北一系列城市,直抵锦州。毕竟他手里握着的是东北军的王牌部队,战斗力自然很强。

张一直蒙着眼睛,家里人打家里人真的是新鲜事。但就在张节节败退之际,日本关东军向郭松龄的部队发起了进攻。

前方日军猛攻,后方吴的部队前来拦截,加上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弹尽粮绝的郭松龄无路可走。最终,郭松龄战败被杀。很多人都不愿意提起这段历史,因为张和的关系其实很暧昧,这会影响他在老教练中的特殊形象。当然,还有其他特殊原因。

总结:郭松龄总觉得憋屈。张左林郭松龄其实对他很照顾,让他跟着儿子张学良,一路升迁都是张学良紧紧跟随。众所周知,是老师在为少帅选大臣!

但郭松龄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是教练看重的人才。他嫉妒杨雨婷和姜登选,所以他在心理上总是愤愤不平。

反战不一定是为了他的理想。他确实想让东北焕然一新,但我想他有一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张的东北王的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7011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