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本回答不涉及谁唱得更好,谁唱得更好,谁应该获得一等奖,只分析华晨宇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的客观原因,以及相关的投票机制和大众评审的评判标准。与501大众点评以外所有人的主观感受无关。
至于我作为一个被排斥的观众的感受,我也在文章里表达了。我对这个游戏的选择是米希亚,袁娅维和徐佳莹。
第二,这个回答不讨论华语乐坛谁是老大,周杰伦还是华晨宇。你走错房间了。请出去并转身。
如果要说现在华语乐坛谁领先,难道不应该是宝石,有知名度,有大众传播吗?画周杰伦的人,有没有人完整地听完周杰伦的新专辑?
第三,我不是华晨宇的粉丝。除了他在歌手节目里的作品,我几乎没听过他的歌。所以我现在的初步判断是,华晨宇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歌手,他的作品应该属于内循环的范畴。反正他应该是个粉丝量巨大的小众歌手,所以就算全网黑他,也完全不会影响到他。那么,黑他的意义何在?
一开始对他不感兴趣,现在有点兴趣听听他除了歌手以外的作品,然后写一篇小众歌手如何打造流量明星粉丝规模的分析。现在我甚至怀疑,他的歌和粉丝真的能接受和理解吗?
欢迎粉丝推荐我听哪些作品。
很多电视机前或者电脑前的观众会想,为什么这首歌会得第一?在这里,我需要解释两个关于歌手排名的明显误区。
第一,大多数人习惯性地认为歌手的排名是高低意义上的1234567。严重性从第一次到下一次逐渐降低。
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
因为大众点评并不是根据他自己的排名来投票的,他们只需要选出最能打动他或者最能刺激他的三部作品。入选的三部作品甚至可以不分优劣入选!
所以歌手的排名只和一件事成正相关,就是这首作品在大众点评心目中的知名度。
也就是说,得了一等奖的,可能根本不是最讨大多数评委喜欢的,但大多数人觉得这个作品还不错,可以把他放在自己投票的三个地方之一。
所以华晨宇常常把第一件事当做理解。他的作品在大众点评心目中差异最小,统一程度最高。
那为什么华晨宇的作品差别那么小?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误区。
二、我们和大众点评的区别?
我们总觉得,作为电视或电脑前的观众,应该有类似大众点评的美感。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首先,大众点评,一个歌手,是通过视频面试从几千个报名者中选出来的,他们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1.有极强的热情。报名流程复杂,要面试,面试成功还要请假参加录制。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热情,你就不会想去碰这些麻烦。
2.具备一定的基本音乐审美能力。基本的审美能力是什么?也就是听了足够多的歌,欣赏了广泛的类型。只听流行音乐,完全不接触一点小众音乐的,不会被筛选。
3.他们和我们有完全不同的使命感和关注度。经过复杂的报名流程,层层面试,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长途跋涉,在广电大楼门口排队等候三四个小时。大众点评在他的脑海里建立了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观看比赛时的注意力与我们这些坐在电视或电脑前的普通观众完全不同。
隔着屏幕和家人聊天吃零食的时候我们会在意舞台灯光的变化吗?你在乎安排上有什么有趣的变化吗?你会在意舞台上表演者的动作、眼神、手势吗?不完全是。大部分人都是听过去的,所以普通观众的标准就是好不好。而现场的大众点评显然考虑的不仅仅是听觉感受。
他们带着使命感和关注度,建立了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
视觉,听觉,氛围,舞台表现力,音乐段落的张力,甚至歌词的含义和意境。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
所以你可以理解他们是综合评判一个节目,而不是单纯的听一首歌。
回到华晨宇,大家都在争论他为什么拿第一,但他没有在点上争论。
现在通过对以上两个误区的描述,我可以很清楚的解释为什么华晨宇排名靠前或者是第一。
第一,在华晨宇的作品中,短板不是很短,而是长板太长。所以在减分少,加分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得到大众点评的普遍青睐。
其实今年的歌手,大家的唱功都相差不远,就是歌手和音色的差别,所以华晨宇绝对不会因为听力而丢分。但他是所有人中唯一能在舞台、灯光、镜头设计、段落编排上下功夫的选手。现在我甚至怀疑他学过舞美或者是导演。他太知道如何在感官上刺激现场的公众评论了。
无论是《西部寒鸦少年捉光》第一期的突然沉寂;
或者斗牛的第二段,整个舞台设计成斗牛场,复调段落在舞台中央展现心脏的光影,而他“倒在血泊中双膝跪地”;
或者是第三首最后一个方言片加各种名人大咖。
我只能说他太擅长用形式感给作品添加戏剧性了。那么他的作品在同时期其他歌手的表演中就会异常明显和与众不同。最后,大众点评投票的时候,因为他们的关注度比较强,所以必须找到并考虑这些细节,把自己的三票中的一票给华晨宇。
直到这首歌《我们》的第五期,我可以非常肯定,华晨宇对音乐综合表现力的理解,比其他选手要深刻得多。
云录制开始后,华晨宇作品的舞台和灯光表现力大打折扣。所以即使亮点稍微减少,虽然他做了其他补救,但是排名还是降低了。
云录制期间的公众评论是什么状态?
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离自己不到一米远的屏幕上,这个屏幕释放的信息会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而被放大,但这种放大效应需要坚持。一旦屏幕上出现干扰信息,你的注意力就会放松,情绪会稍有中断。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一下。
恐怖电影中有哪些最经典的惊悚场景?一定是代表第一视角的跟随或探索的长镜头,然后屏幕上出现吓人的画面,你被吓到了。
这个例子中有两个元素。
1、第一视角
2.胜算不大
这一次华晨宇的《我们》作品正好运用了这两个元素。
给所有公众评论一个远景的第一视角(唯一视角)。这就像华晨宇在每个大众点评面前唱歌。不,这不对。他不是简单的唱歌,而是完整的有歌词的表演。
他不只是简单地唱歌。他甚至设计的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眼里有泪,什么时候应该拿镜头当眼睛看着你,这样到最后我就能准确的计算出他要转头,然后低头看着地面,最后慢慢抬头看着屏幕前注定要离开的“你”。
我甚至觉得他演出前贴的预选和选歌原因的描述是联动作品一起设计的,应该是和演唱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所以,这一期《我们》这首歌获得第一名是很合理的,虽然我自己更喜欢袁娅维、米希亚和徐佳莹。因为我真的没有那么强烈的注意力去投入进去,我的狗好吵!
在我看来,这一期华晨宇的《我们》更像是一部记述过去的音乐短剧,而不仅仅是一首歌。华晨宇是这部短剧的导演和男主角,女主角在500个屏幕前接受大众审查。一个比赛的所有作品都已经细化到这种程度,拿普遍意义上的第一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