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生命文化的庐山经典。
也就是说“在脊边上看是峰,远近不同”。不同的起点会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想从养生的角度谈谈“手读黄帝内经”的好处。
所谓“手读黄帝内经”,就是手读经典的一种方式。“也就是除了大声朗读和默读之外的第三种阅读方式——带着场景感的手读。
01.手读养真气。
001.文件基础。《黄帝内经》说:“在古代圣贤的指导下,夫谓虚邪贼。避之,则淡泊虚无,随真气而行,精神在内,永不得病。”就是游手好闲无欲无求,心安理得无所畏惧,孜孜不倦,百依百顺,遵从自己的欲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这段话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宁静虚无,顺真气,守神在内,不生病’。
002.手读《内经》是四季的习惯。《内经》认为,在古代,有良好养生习惯的人往往教导人们,在四季中,由于气候变化,人们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所以要避开四季。他们不能停留在概念上,需要现实的方式来支撑,这样才能实现。提倡抄读《内经》,是一种简单易行、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
003.淡泊虚无的前提是没有杂念。《内经》说,人的内心环境要安静,要无忧无虑,不要有杂念。
这样,也只有这样,真气充盈体内,减少外界邪气的干扰。我们知道,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鲜活灵感的文化存在。一个人的内心和言语一旦培养了亲近感,人体内就不会有情绪波动。
也就是真理。书法之所以受欢迎,其社会功能是基于通过书法微动,使人体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使体内真气调和而不受损,精神足而不散。
手读《内经》一般采用规范字体,可以使手读主体在规范整齐的系统动作下,激活人体正气,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疾病和邪恶还能侵入人体的什么地方?”
004.集中精神。
现在各种娱乐智能工具太泛滥,导致气血消耗过多,真气病例越来越少。用手读书可以培养一种爱好的生理发展。这样,人就可以回归到纯粹的身心状态,这种状态的特征就是“闲适少欲”。
当我们心情舒畅,不受外界事物干扰时,时区跨度越来越长,人的身体就能达到“即使在工作,也不觉得累,身体健康顺畅。因为他们欲望少,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实现。”
2.手读《内经》是文学修养的开始。
将“文化洗涤剂”引入日常生活,可以形成“在自我体内培养生命”的良性生理。当我们手读《内经》的时候,我们把整个身心都投入进去了。这个时候,精、气、神都对应着我们自己的心。
一方面起到“持戒”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字体的笔迹,把“生机与活力”化为有形,让活生生的笔迹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是提高“美商”指数的一种既经济又好的方式。
3.文化信仰始于敬畏之心的培养。
《黄帝内经》宋校唐的《崇光补注黄帝内经》共81630篇;松石修订版《灵枢经》,共65388篇;共162篇,147018字。字字珠玑,真言,既是医家奉为经典,也是普罗大众所读的养生经典。
其中,只有《内经》“精-神-魂-神-心-意-志-思-智”的“十字公式”才足以“藏神于内”,达到未来。更何况14.7万多字?这种中国人的生活文化是其他民族羡慕的。当然应该是我们炎黄子孙应该珍惜和敬畏的地方。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眼睛,嘴巴,手。手书《内经》,心与手对应,笔与纸互动,让我们的心随着笔迹徜徉在“庐山经”中,开启的不仅仅是养生学体系,更是一种“以文养命”的至高无上的荣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