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古代人造的吗

干洗的原理2022-07-12  11

这里应该说,北京的故宫,当然还是从古至今留下的完整的故宫。但是经过明清几百年的不断重建,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现代没有被修改,但无异于脱胎换骨。

接下来,宋安之将详细说说故宫的历史。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建于明永乐四年(16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历经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近600年的沧桑巨变。

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的故宫,是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缩影。故宫平均每年差不多有几千万游客。可能很多人心里都有疑惑。这么多年过去了,故宫还是原来完整的故宫吗?建国后有没有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过修缮扩建?今天,宋安之就来给大家讲讲。

起初,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即1087亩,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历经数百年,仍有15万平方米的建筑。

尽管在明、清两代不断修缮、重建、改建和扩建,但紫禁城的基本框架仍然是明朝皇帝朱迪建造的。

虽然故宫整体没变,但里面其实变化很大。

明朝皇宫于1420年建成后,次年,三大殿毁于大火。修复后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再次焚毁。明神宗万历年间的第三次大火烧毁了三大殿,直到明朝Xi天启才得以修复。明朝276年,三庙两宫被烧,一次次重建。

明末清初,李自成在紫禁城称帝。当他匆匆赶回北京时,他烧毁了紫禁城的三大殿。清朝入关后,又恢复了。

虽然很明显明朝制度是建立的,但是清朝是由满族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清朝时期故宫的修缮重建有一些满族的风格。

就建筑材料而言,明朝起于南方,所以喜欢用楠木,所以一开始紫禁城就用楠木。清朝起于东北,所以偏爱关外的松柏之类。此外,明代大规模的楠木开采在清初已经很少,供不应求。另外,西南楠木产区在三藩吴三桂的实际控制之下,不在清朝的统治之内。于是康熙二十五年起以减轻百姓负担为名,停止四川楠木的采运,提倡关外木材。原诫曰:“蜀省屡遭兵击,百姓极贫。我都觉得对不起它,那我是不是应该再被困一次?”松木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木材。如果用作寺庙材料,可以持续几百年。楠木为什么要停止四川省的收运?"二十九年,他大言不惭地说:"明朝的宫殿都用楠木,本朝只用松木。".当然当时还在拍小块的楠木。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之后,紫禁城完全改用北方的松柏。

清朝康熙年间,太和殿、保和殿的左右斜廊将改为斜墙。和殿左右面对的房间后檐改为护檐。据清工部黄皮书记载,康熙十一年有修斜廊的工程。康熙十八年,太和殿被火烧,康熙三十四年,斜廊改为斜墙防火。将走廊的外观从精致美观的造型改变为死板的山墙。

综上所述,清朝在多次修缮重建故宫时,虽然整体上没有改变故宫的格局,但却为故宫增添了不少满族风格。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征地补偿数不胜数。除了少数有人居住的宫殿,故宫基本没有修缮和打理。(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民国前期军阀混战,后期爆发抗日战争,一片混乱。所以故宫年久失修,坍塌了,损毁非常严重。到处都是杂草和荆棘,和别人的一样高,连垃圾和瓦砾都成了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专门为故宫制定了修缮计划,并立即进行了修缮。首先,垃圾和瓦砾被清除。从1952年到1958年,共运出渣土25万立方米。如果用这些渣土修一条宽两米、高一米的路,可以从北京到达天津。

当时修缮故宫的方针是:“重点维护,重点修缮,统筹规划,逐步实施”。于是,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了古建筑研究单位,聘请有经验的工人,组织专业的技术队伍,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维修,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精心的保护。

同时,在故宫原有的基础上,在宫殿上安装避雷针,防止雷电和火灾。在故宫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设置了消防通道,组织了消防队。另一方面,故宫旧文物也得到了科学的整理,文物藏品也逐渐得到补充。

第一次装修完成后,溥仪一边回去参观故宫,一边写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当他走到他居住的宫殿时,他看着崭新的宫殿,惊讶地说,它是如此整洁,他都认不出来了。

当然,故宫的修缮受限于传统工艺的失传。有些需要修复的地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修复方式,只能用现代技术慢慢修复,尽量保持原貌不变。

总的来说,北京故宫经历了近600年的沧桑。虽经无数次修缮、重建、重修、修建,但总体上保持了明初的格局。这样的旅游目的地还是值得一去的。

感谢收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并关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943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