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早致力于“讲述人自己的故事”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央视的《东方时空》。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传统题材新闻的主导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电视新闻题材的变化导致了电视内容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大量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电视新闻节目开始涌现。
北京电视台《北京快报》、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栏目相继推出。民生类节目的兴起,既离不开本土内容和贴近性的表达优势,也与时代背景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娱乐形式有关。
但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信息日益丰富,手机新闻更快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相比“三驾马车”中拉动电视收视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在网络端仍有较强竞争力,新闻节目市场表现一落千丈。
根据CSM Media Research电视收视率数据,人均新闻节目收视率市场正在逐年下滑。2018年,新闻节目日均观看时长为15分钟,比2017年下降3分钟,增长率为-16.67%。相比之下,电视剧播放量和观看量占比稳步上升,市场表现更加可观。
收视率下滑的同时,新闻节目的收入也非常有限。相比前几年电视剧、综艺的天价冠名费、版权费,新闻节目的广告容量有限。虽然“办新闻台”被不断强调,但“综艺强台”的策略已经成为很多省级电视台,尤其是一线电视台吸引观众的必经之路。
因此,民生新闻更多地转移到地面频道,成为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生存筹码。风靡网络的《1818黄金眼》是浙江电视台第六频道于2004年推出的民生新闻节目。但是,民生新闻要想让受众下沉,赢得地方受众,并不容易。往往是剧本+表演狗血剧情轮番上演,但在质量和真实性上往往存在不足。
凭借老龄化民生新闻在使用的同时无法隐藏民生节目的先天优势,在下沉用户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穿透力,在激烈的收视率竞争中成功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纵观近几年电视内容的发展趋势,民生类节目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除了自身在题材和内容上的优势,大环境的变化和迭代也带来了大量的观众流量。
近年来,随着网络一代的逐渐壮大,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在向年轻人靠拢,这使得曾经是电视收视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年人日益流行空。电视剧中以婚姻、家庭、代际关系为主的伦理剧已经没落,喜欢大IP、大情妇、小鲜肉的Z世代观众成为收视目标。就连偶尔出现的现实题材也是偶像剧的暂停套路;上综艺,体验慢综艺,养成偶像选秀轮番轰炸荧屏,留给中年观众的只有相亲、交友、婚姻调解类节目。
内容的天平向年轻人倾斜,而更依赖电视观看的中年人在无法获得内容满足时,开始在三四线平台和地面频道上寻求满足。民生类节目以其一贯的贴近性和戏剧性,迅速赢得了“妈妈们”的共鸣,成为一大批被陷害的中年人的归属空。
但正是在这种使用和满足中,民生节目开始出现固定内容套路,同质化严重。夸张、好奇、低俗的内容制作,成为取悦观众、博取收视率的手段。比如1818黄金眼的报道《和男朋友去澳门,一掷两千万》,就搜集了男女关系、金钱纠纷、贼喊捉贼、明星花边等戏剧性内容,足以养活大众的好奇心。
网购18件衣服,旅游完就退货,触目惊心。58对588,少了3.6万的彩票;家里装四层门帘,就是为了不让邻居抽烟...近一个月来,这些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而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社会轶事背后,都是由民生新闻的报道发酵而成。
在坚守阵地的同时,民生节目的出路在哪里?
如何借助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和互联网的“网络名人”生活方式,进一步发展已经拥有本地忠实受众群体的民生节目?互联网挤压了新闻类节目空的存在,但也在为民生类节目带来更多样、更丰富的创新玩法。主动融入互联网潮流的民生节目,正以网络名人式的传播方式,突破其地域传播局限。
#旅游买18件衣服退#话题阅读量近10亿,讨论量12.5万;#和男朋友去澳门一掷2000万#话题阅读量破5亿,讨论量达6.1万...这种传播数据可以说大大超过了节目覆盖的省市人口总数,也是电视屏幕传播渠道释放民生节目内容的价值。
不得不说,网络内容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电视内容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内容竞争激烈,受众分流明显。传统的广播电视,尤其是地面媒体,顺应互联网传播的趋势,找到自己的个性发展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冷松博士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综艺节目的新闻内容,新闻内容节目的多样性”。他认为城市电视面临五大问题:1 .话语方式单一,还是一本正经的传教士口吻;2.新闻模式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民生新闻+专题报道;3.移动通讯不灵,没有短视频思维,还在做逻辑节目;4.缺乏货物场景;5.权威的公信力很难站得住脚。
至于“新闻内容的多样性”,笔者想到的是前段时间1818黄金眼和哔哩哔哩联合推出的“哔哩哔哩@黄金眼”。它以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方式创作民生新闻,解说幽默,弹幕互动,评论犀利,从而改变了以往民生新闻老化的内容特征。截至目前,其在哔哩哔哩的评分高达9.8,总播放量达766.2万。
互联网在给传统电视内容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其内容生产和传播带来更多机遇。整体而言,只要把握好内容创作规律,新媒体的介入未必意味着利大于弊。包装和内容输出的多样化,或许能让昔日夕阳的民生节目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