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场上,有士兵,就会有粮草,这就要看领主和他的谋士们的规划策略和士兵的攻防能力了。你不能用母猪的耳朵做丝绸钱包。再好的教练,再好的谋士,再好的战略,再好的士兵,再好的将军,再好的人才,都只会输掉战斗。所以负责后勤的萧何是韩枫的第一功臣,其次是韩信和张亮。刘邦无论是兵源、粮草,还是后方整顿,都是萧何操作的。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萧何这样的人为刘邦提供了士兵、粮食和金钱,保证了刘邦在各个战场上的需要。刘邦作为党和领袖,应该很清楚萧何在抢田中的作用有多重要。现在有很多诸葛亮说三国蜀汉的首领刘备从来没有带诸葛亮一起走,从而否定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要知道,刘备在外领兵,总要有一个人能独自站在后方家中,守着他的老巢,为他提供给养。放眼当时的蜀汉阵营,除了诸葛亮,还有谁能胜任?战争年代,大后方也极不稳定。既要防备敌人的偷袭,又要安抚民心,发展经济,保证前方的兵力供应,不断地在前方招募和补充兵员。其实后方的警卫一点也不放松,紧张程度不比前方差。明朝开国的时候,李善长还很卑微的时候就跟着老朱,管后勤,帮着老朱出谋划策。后来老朱有了地盘,李善长在后方防守,管理巩固地盘,打退元军进攻,在前方搞活经济,发展生产,保障军需供应。他虽然没有参与剿灭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的战役,但只是保证了军需供应。刘伯温是在老朱前景不错的时候被他录用的,一直在老朱的军营里担任军事参谋。刘基足智多谋,果断果断,善于分析战局,在各种战役中对老朱帮助很大。如果没有刘伯温的帮助,老朱恐怕还要在黑暗中苟延残喘几年。明朝建立后,乞丐老朱变成了明太祖。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先被封为李善长、丞相、侯爷,而刘伯温只被封为伯爵,后来被提拔到后金,在帝国为官。虽然不排除李善长与老朱有老乡之谊,且长期参加革命,但对于奖惩分明的阿明太祖来说,恐怕更多的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李善长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刘基和李善长谁的能力更强,很难比较。刘伯温足智多谋,足智多谋,军事能力更强;李善长有更强的能力把事情处理好,保证供应,管理世界。总之两者各有所长,难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