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名字来源于江南有道。当今中国的许多省份名称都是以名山大川命名的,彼此之间也不乏对应的名称。比如太行山分山东山西,黄河分河南河北,甚至洞庭湖南北有湖南湖北。但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取名江西,却没有对称的江东。发生了什么事?
“江西”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唐朝。唐初有州县两级。因为州太多了(超过300个),中央政府管理起来很麻烦。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很难记住各州州长的名字,所以他不得不把他们都写在屏幕上。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区,称之为“道”。其中北有五路,南有五路,称为“贞观十路”。
其中,江南路从长江以南到南岭以北,西起贵州,东至大海,覆盖整个华中地区。“贞观十路”尤其是江南路的范围太广阔,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相当大。开元二十一年(733),风流皇帝唐玄宗将道数增加了一半,为15道。江南路自西向东分为前中路(今四川彭水)、江南西路(今南昌,今张羽)、江南东路(今宿州,今吴县)。今天的“江西”名称是“江南西路”的简称。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趋势已经成为现实。解珍(北方称我们的时代,南方称观察使者)取代了道教。结合各地半割据状态,朝廷将江南以东细分为浙西(今江苏南部、浙江钱塘江以北)、浙东(今浙江钱塘江以南)、宣和(今安徽南部)、福建四个观察使(俗称道学)。
五代短暂分裂后,宋朝将“道”改为“陆”,与“江西”相对的“江东”再次起死回生。但在此期间,江南东路的管辖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也就是唐朝的观察使江南西路的管辖范围和部分地区。由于这一带没有大城市,五代十国的南唐都城(江宁府,今南京)从浙西道分出,并入江南东路作为都城(转运本部)。
元朝统治者发明了行省这本书,这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变革,其名称一直延续至今。在省制下,宋代江南西路改马甲,成为江西省。命运多舛的江南东路就没那么幸运了。虽曾改为江东宣威司,但随着元朝对南宋旧地统治的巩固,江南东路与两浙东路、两浙西路、福建路一起被纳入新成立的江浙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