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两种人

莫言的两种人,第1张

如果时光倒流五十年,你在山东高密平安庄村看到一个背着书包屁股蹦蹦跳跳流鼻涕的孩子,你不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几年后他十几岁的时候,你不会想到他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已经辍学了。然而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孩子就是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赶上了中国当代著名的“寻根文学”作家已经辍学,饶过牛,当过兵。

他放弃务农的童年实现了他的文学梦想

莫言小时候家里很穷。小学五年级辍学,在农村干了10年。从种植高粱、棉花、牛羊到割草,他什么都干过。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没有电影,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阅读“轻松读物”是我最大的乐趣。父亲反对我读‘闲书’,可能是怕我被它们毒害,成为坏人。我更怕因为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觉得读‘闲书’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就这样,他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敬神》……甚至在没有书读的时候读了《新华字典》。

除了读书,莫言说他爱听故事。在他的家乡高密东北,是一个故事成山的地方,这里人人都是宋江,人人都是蒲松龄。他们的故事,流淌在几代人的血液里,漂浮在村尾的参天大树上。

平安村外,大片黑土地环绕,大大小小的圆形池塘不计其数。这些池塘,夏天雨季到来时,会被淹没,形成另一种景观。过了墨水河,就是大片大片的红高粱地。在这片神秘而又煽情的土地上,上演了无数真实与虚假、激情与冷漠的故事。莫言对这种反差巨大的故事情有独钟。在很多文章中,莫言的家乡成了一个传说和故事萦绕的国度。

军旅生活丰富了他的创作灵魂。

在家乡工作多年后,1976年,21岁的农民莫言成为解放军的一员,开始了他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努力和奋斗。在部队搞业余学校的时候,莫言凭借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当了一名语文老师。1979年7月底,莫言来到保定市郊的琅琊山脚下,进入训练大队,成为一名“战士”教官。

三年来,新兵成了老兵,却没有复员,也没有晋升。老军人莫言很快就黑了,柳了,情绪低落。迷茫中,莫言开始疯狂地写作,希望这座山不要开另一座山。当时军队的奖励制度很优厚。一个能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士兵可以记三等功。许多士兵通过写作改变了命运。

直到1981年。最后,莫言在1981年保定文联《莲池》杂志第五期发表了短篇小说《春雨夜》。渐渐地,他的运气变了,他的晋升申请被批准了。从此,莫言从一名“古董”战士教官晋升为“菜虫”排教导员。后来,荷塘出版了莫言的第二部小说《丑兵》。小说后面附有编者注,告诉我们作者是某驻军的士兵。他文笔细腻,感情真挚,这个作者很有前途。这个评价对莫言的创作有很大启发。

成名30余次,争议波折

1985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被侮辱、被伤害、被遗忘的“黑海”形象,使莫言的名字家喻户晓。到1986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出版在当代中国文坛引起了震动。这部作品是莫言根据家乡“孙家口伏击战”的史实写成的。向读者生动再现了当时可歌可泣的民间抗日事迹,也为中国文艺创作新的历史叙事模式做出了贡献。

31岁的莫言以魔幻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坛。在中国作家中,莫言被认为是最像马尔克斯的,有人甚至称他为中国的马尔克斯。他自己也承认,写《红高粱》的时候,开头第一句就写得像著名的《百年孤独》的开头。然而,“马尔克斯或福克纳,就像两座高炉,闪耀着灼热的力量。我们是冰块,一旦靠近,什么都不会留下。所以中国作家要写自己的小说,每个作家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都得远远避开这两个人。我想我几十年来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逃离他们。”

2005年,在写《生死疲劳》的时候,莫言决定不回避马尔克斯。到了《蛙》的时候,莫言干脆老老实实地塑造人物,回到了读《百年孤独》之前的状态。“我奋斗了20年,终于可以离开它了,但是我感觉现在终于可以接近它了,因为我感觉我处理的中国魔法材料和它不一样。这个过程好痛苦,好漫长。”

莫言的作品中,争议最大的是《胸与臀》,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作品之一。58万字,可以说是莫言的心血。用独特的形象表达对土地和母亲的爱。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个传教士和他的母亲有了婚外情。还有很多孩子,不同时代的经历,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很多业余爱好者骂这本书的书名。一些被认为是渎圣的地方,成了业内人士的火点。比如说到饥饿,农场领导用一个馒头强奸一个高贵美丽的俄罗斯血统的美女。作品被禁了一段时间。

对于所有的论点,莫言说,“我觉得批评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一个作家应该在写作过程中关心社会和人民的疾苦,并把这些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但除了批评,真善美也要赞美。”

回老家疗养被诺贝尔奖撞得头破血流。

2012年10月11日将被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几分钟之内,这条新闻在微博上被中国网民强行转发了至少2万次。虽然女儿关晓晓形容“爸爸很淡定”。不过莫言还是承认自己“当时很激动”。低调的说他在高密老家看电视。“我还从电视上得知我获奖了”。

莫言: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12月7日,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开始之前,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8183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1
下一篇 2022-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