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的“罗拉是出走了”这个罗拉说的是那个人物?出自哪里?

佛说人生2022-07-11  24

你应该说“娜拉跑了”。1923年,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发表了《娜拉出走之后》的演讲(你可能听错了楼主)。娜拉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角,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娜拉从爱和信任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身份的自我觉醒过程。选段是全剧的高潮,娜拉和海尔毛潜在的矛盾暴露出来,产生激烈的冲突,从而完成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玩偶之家被比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在这份宣言中,娜拉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郑重声明,“首先,我是一个人。像你这样的人至少要学会做人。”作为对男性中心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剧本结构紧凑,情节集中。全剧采用回顾的方法。通过债权人的勒索,海尔茂得到了一封揭发信,交代了情节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了她的签名,然后重点描绘了他们冲突和决裂的过程。但鲁迅先生对民主革命时期狂热的妇女解放运动进行了冷静的分析,认为在整个社会不承认妇女独立和地位的大环境下,离家出走的妇女大概只有两种结局——回归或堕落。所以作者在小说《伤逝》中,把一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放在五四退潮后黑暗的封建背景下。通过他们悲惨的命运,表明人们应该把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导青年人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这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醒来后无路可走。”涓生和子君真的从沉睡的梦中醒来了,但醒来只是挣扎的开始。他们醒来后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对他们来说似乎都不重要。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就在于此——关注当下的习俗,指出并试图解决它们的弊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这样解释爱情的:“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选择,而选择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人被判定是自由的,必须独自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的爱情,都不存在朝夕相处,生死与共。为什么爱会干涉自由?也许是因为单纯的情欲。很多人愿意为了爱情失去自由,但是小女人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好多先生都在喊孤独。那不就是驴渴望轭的哀鸣吗?《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春婚恋为主题的小说。恋爱自由和婚姻独立是五四青年追求的人生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主题。在当时,这些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奋斗过程,往往以实现婚姻自主而告终。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爱情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姻悲剧。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相爱,却不顾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阻碍,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为坚定。面对父亲和叔叔的反对,她坚定地说:“我是自己人,他们谁也无权干涉我!”正是凭着这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复合了,实现了独立婚姻的理想。然而,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平安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就发生在他们爱情成功,婚姻独立之后。第一个打击是涓生被免职。失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试图通过其他方式“开辟一条新路”,但都失败了。这给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再加上婚后子君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已经达到,于是越来越沉浸在小家庭的琐碎生活中,不再上班,成为一个目光短浅甚至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丈夫供养的附属品。事实上,子君在真正自由之前就停止了追求。然而,当懦弱自私的涓生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人生的压迫时,他只想“拯救自己”,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结果子君死了,他自己也没有真正进入新的生活,整天在悔恨和悲伤中度过一生。由此可见,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除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外,还有他们自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短视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它启示人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里,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争取社会解放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所以小说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 ~希望楼主满意~ ~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807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