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有地方割据

八时入席2022-07-11  20

明末有没有藩镇,我觉得是有的,只是没有形成这么大的势力。

缓冲镇又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建立的军事城镇。藩是“守”的意思,镇是军事重镇;唐朝建立军事城镇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唐玄宗为了防止边疆各民族的入侵,扩建了大量的驻军城镇,并设置了特使。九使一使,称为天宝十节。

朝廷任命的地方官,一个藩镇的地方统帅,实际上就是一个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土豪,基本上完全控制了辖区内的军队、人事、税收。安史之乱后,由于中央朝廷变得软弱无力,无法强有力地控制地方,我们的很多使臣行事不顺从,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各自为战,逐渐将一方与另一方割裂开来。这些缓冲城镇,在面对强大的外力时,也会团结协作,在名义上领导大唐朝廷的周围形成集团,比如围剿黄巢。但一旦没有外力,朝廷无力征服,就和春秋战国时期差不多了。

唐朝不仅依靠藩镇军事强大,也因为藩镇而灭亡。

明朝有缓冲镇吗?

宋初意识到藩镇的危害,特别是宋朝对武将进行严厉打压,制定了一系列文官治国的制度。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再加上朱元璋等人的集权措施。可以说,到明朝末年,藩属割据的制度和文化土壤已经不存在了。但由于战争,国家政治运行不正常,中央集权政府无力控制地方,缓冲镇或类似于缓冲镇的集团存在起来很容易,也很方便。

明朝末年,我觉得也有一个诸侯国割据。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节点是崇祯之死。

崇祯未死之前,朝廷基本上能控制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边关四面八方的将领都不敢违抗命令。因为在这期间,军民基本上是分离的,就像洪承畴、卢象升、袁崇焕等人一样。这一时期,这些地方长官不能完全控制地方和军队的人员和税收,还必须服从朝廷。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能人被崇祯为首的朝廷折磨致死。这个国家正在失去控制。这样一来,中央政府要想抵抗后金,消灭各地流散的军队,就无法保证足够的后勤和补给。那么地方长官和指挥官必须被赋予更大的权力,这样他们才能集中资源防御敌人。而且给他们的权力越大,尾巴就越大。

这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矛盾。

随着矛盾的激化,崇祯末年,地方缓冲城镇开始形成。代表人物是孙传庭,孙传庭被认为是明末最后一个能拯救大明的人。有句话叫孙传庭死,大明亡。孙传庭是个厉害的人。他第一枪就打死了王充,打垮了流离失所的人民军。但他被崇祯关了几年,形势无望的时候,又出来了。到了陕西以后,对抗豪强,训练士卒,还是好一点的。这时,朝廷开始赋予地方督抚军政权力。

当然,孙传庭是忠于大明的。他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有着文人的气节,最后死在崇祯的瞎指挥下。但其他人可能不是这样。比如左良玉,吴三桂等。,这个时候,基本上他们一直以保持自己的实力为第一要务,所以不听政府的调遣。法院对他们无能为力。

下一个时期是崇祯死后的南明。这一时期,藩镇割据明显,最著名的是以黄德恭为首的江北四镇。郑志龙、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身后,都是相似的人。朝廷再也无法控制这些军事重镇。

但是为什么没有出现像唐末那样的割据?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没有机会。如果清兵不入关,各地流民军和明军一般都会全军覆没。最终,彼此会变得独立和分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795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