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一个原因是它变小了,另一个原因是更大的湖不再属于中国。
洞庭湖并不是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它的面积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洞庭湖还是一个小水泊,当时最大的湖估计是鄱阳湖的前身彭李泽。当时长江水从洞庭湖北侧流过,长江的北侧是一望无际的云梦泽。长江上涨时,河水从云梦泽排出,泥沙沉积于此,逐渐淤积成江汉平原。
东晋时期,人们在长江北岸修建了黄金大堤,从此江汉平原得到了开发,成为良田粮仓。长江之水不再从北岸排入云梦泽,云梦泽逐渐萎缩消失。江水被长江北岸阻断后,在汛期不得不向南排出,使得南岸的洞庭湖越来越强大。到了唐宋时期,洞庭湖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孟浩然,李白,杜甫等。都有关于洞庭湖的诗词代代相传。当时洞庭湖分为洞庭湖、曹青湖、赤沙湖三个湖,汛期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
清初的洞庭湖
到了明清时期,湖水更加丰沛,长江也开放了四个入洞庭湖的入海口,使得洞庭湖更加强大。但也正因为如此,长江大量泥沙被带入洞庭湖沉积,逐渐淤塞湖面,人们围湖填海,使湖面面积日益缩小。到清末到民国,洞庭湖萎缩到只有4000多平方公里。但由于军马之乱,政府无心治理,以致淤填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洞庭湖的围垦达到高潮,大量湖堤被开垦成为新的耕地。结果,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到了七八十年代,洞庭湖只剩下2500平方公里左右。除了东洞庭湖像一个湖,其余的只是河流的泄洪通道。
事实上,洞庭湖一直是一个季节性湖泊。在夏季洪水季节,湖面扩大并达到顶峰。秋冬枯水期,水位低,沙滩裸露,河流纵横交错。唐代贾治有诗“湘水月色白,霜降洞庭湖枯。”现在洞庭湖汛期面积可达三四千平方公里,枯水期只有几百平方公里,最低记录也只有300多平方公里,连巢湖都比不上。
事实上,中国最大的湖泊的所有权不仅因为自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国界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宋明时期,最大的湖肯定是洞庭湖,但在唐、元、清时期,最大的湖肯定不是洞庭湖。在唐代,最大的湖泊可能是咸海,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毕竟曾经有过唐军在这里扩展势力范围的时候。元朝的时候,最大的湖可能是贝加尔湖,因为那时候俄国还没有崛起,整个西伯利亚还是蒙古人的地盘。到了清代,贝加尔湖虽然不再属于中国,但巴尔喀什湖和伊塞克湖的面积就6000平方公里而言,超过了洞庭湖。喀什湖面积18200平方公里,相当于当时的三个洞庭湖,而伊塞克湖面积6280平方公里,也比洞庭湖大,而且完全在中国境内。在当时的中国湖泊排行榜上,600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只能排第三。不幸的是,随着1864年10月7日《中俄关于勘探和划分西北边界的协定》的签订,这两个五大湖不再属于中国。
1864年前中国最大的两个湖泊
结果洞庭湖成了第一。
然而,这个第一名并没有持续多久。几十年后,洞庭湖被淤积围垦,不仅被青海湖超越,还被鄱阳湖超越,以至于现在第二大淡水湖的地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