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状元

重庆高考状元,第1张

清华争北大,上演了30年高调战术史上罕见的一幕。

重庆状元黄文迪的归属,引发了清华和北大的又一次交锋。用各种手段吸引人才,包括物质刺激。在教育部的协调下,黄文迪在北大度过了他几乎没有上学读书的时光。这时,2007年状元的分配也有了结果——清华9年来首次超过北大。

是什么引发了这场争斗?对于国内两所顶尖大学来说,为什么排名第一的吸引力如此之大?

持续了一个月的三方博弈终于落下帷幕。2007年7月18日,重庆市2007年高考文科状元黄文迪通过教育部“专项协调”被北京大学录取,但被“补录”。

此时,这位被同学称为“东方不败”的考生,在与南方周末记者交谈时,已经没有了考第一名时的兴奋和激动。6月24日,夺冠当天,这个帅哥还在熟练地向当地媒体表达自己的理想。面对摄影记者,他摆出一脸阳光的明星造型。

北京大学曾是黄文迪寄托理想的地方。得了一等奖后,他说自己把目标定在了北大元培实验班或者光华管理学院。然而两天后,状元接受了清华的游说,转投了这所在重庆没有招生计划的名校。

但在强有力的教育规则面前,清华的“特招”失败了。状元等。,面临着几乎没有学习的窘境,以及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关于黄文迪事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执一词,这引发了中国两所最著名大学之间的另一场竞争。

“对不起,我不会申请你的学校”

对北大状元的“重视不够”可能是最初风波的原因。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负责重庆招生的北京大学教师王证实,在招生过程中,他从未去过黄的家,也没有见过,甚至没有主动打过电话。

冷漠是合乎逻辑的。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以后,北大每年在重庆招收的文科生几乎都是从第一名开始的。北大的主要竞争对手清华,在重庆一直没有文科招生计划。

“这和我个人对状元的态度有关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王说。在这个第一墙和第一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时代,王仍然对第一有所保留。因为“有些成绩是偶然的。除了炒作没有别的意思。”

一项调查证实了王的观点:顶尖学者进入大学后只有20%左右继续优秀,其余60%表现一般,甚至还有一些表现很差,最后被退学的人。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成功的官员大多是读书人,在清朝历史上很少见到哪个状元被点名。

但清华大学的态度却相反。重庆负责招生的邓老师说,他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前两天,6月22日深夜赶到重庆的。高考成绩出来后,他多次见到黄文迪,劝说他去清华读书。

6月26日,清华邀请黄文迪参加为期10天的第一届夏令营。夏令营主要由各省有意向报考清华的前五名学生组成。清华经管学院的几位教授,包括哈佛背景的,给学生开了一个讲座,介绍清华的历史和实力,让考生提前体验他们的专业风格和教学能力。

邓老师认为,在填报志愿截止日期之前,学生可以进行任何修改。他认为,随着黄文迪对清华的深入了解,再次选择是正常的。黄文迪皇帝迅速致电他最初的选择——北京大学——这是他和北京大学之间唯一的直接通话。

”黄文迪在电话中表现出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他的话很优雅,‘对不起,我不报贵校,我要报清华’。”王回忆说。

这符合同学对黄文迪的描述。这个被他们称为“黄小哥哥”的人,曾经早熟,懂事,自信,淡定。在父母眼里,他体贴家人,从不和同学攀比,一双球鞋穿好几年。

“我问他,你怎么能报清华?”王对说,“清华在重庆不招文科生。你如何填写它?他回答,‘清华说,可以引用。’"

第一个地方什么也学不到

6月28日18: 00,是重庆填报志愿的截止时间。一旦电脑关机,就很难输入数据。按照“不填志愿就不能投档”的原则,这个状元很可能什么也学不到。此前,北京大学曾多次劝说黄文迪皇帝理性思考。

为了维护学生的利益和与北大的关系,重庆外国语学校的景副校长劝说尽快填报志愿,在这所重点学校完成了高中学业。

但此时,黄文迪正在千里之外的清华校园里。“这时候,学校传来消息。他真的没填志愿,去了北京。”王生气地对说。几天后,重庆招生办再次确认了这一消息。

"这是一个关于候选人命运的笑话,是一种赌博式的操作."王对说道。据这位老师透露,除了这个“承诺”,清华大学还在黄文迪的招生竞争中用了钱。重庆八中和南开中学的校长都曾表示对拿钱诱惑状元的做法十分反感。

“我们可能太迂腐了。”王对说道。黄文迪的父母是库区移民。从农村出来后,他们一直在当地一家私营小型服装厂打工。他的父亲黄是做切割的,母亲闫光荣是多年的车工。一家三口还在工厂旁边租了一间一室的小屋。最实际的经济诱惑恐怕也难以抵挡。

然而,来自清华大学的邓老师否认他引诱黄以获取高额利润。“我们只是告诉他,按照规定,前五名学生可以免四年学费,每年5000元,共计2万元。”

“状元是个很好的学生。作为招生工作人员,我们有义务为他创造条件,满足他的愿望。”邓老师说。根据他十年的招生经验,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在各地调整招生计划和名额。“这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但是清华失败了。他们要求为黄文迪皇帝制定特别招生计划,首先被重庆招生办拒绝,然后与教育部谈判未果。

公众意见激烈辩论,例外录取。

省级状元无学可上,恢复高考是30年来的第一次。完全符合传播规律的尴尬局面很快被公之于众——7月12日,署名“黄灯”的网友以“重庆文科状元即将落榜”为名在各大网站广泛发帖。

“清华招收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黄文迪,没有招生计划。”《黄灯记》给了这个事件一个定性的名字。

马上有人出来和他们PK。一位自称是黄文迪皇帝亲戚的网民“史密瑟”澄清了这位重庆文科状元的失败。本帖认为“黄灯”的身份是北大负责招生的老师。对此,北大坚决否认。清华和北大校友随后在网上大打出手,互相指责对方雇佣枪手。

Er的身份尚未得到黄文迪方面的证实。风暴中的冠军选择了关闭,避免了这一切。

虽然当时的事实尚未澄清,但平面媒体的评论已经跟进。7月18日,《工人日报》以《'状元'险些落榜反映'大招大乱'》为题,以罕见的口吻批评:“'状元'落榜的唯一过错应该是清华大学...试图为这个特定的人解决,是无视大招的秩序和纪律,严重影响招生计划严肃性的行为。"

但7月19日,人民日报《人民评论》专栏以《如果优秀高考考生自己选》为题,称清华不公,将问题归咎于自主性不足。

“这可能与我国缺乏自主招生权有关。”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说。在美国,这样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美国相当于高考的统一考试是“SAT”(学业评估考试),以语言和数学为主要科目。但与中国按优先顺序申请志愿不同,美国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个OFFER,对申请的学校没有限制。优秀的学生往往会拿到很多OFFER,最终能否被学校录取取决于他们自己。

中国的问题只能由教育部来解决。最后加上了状元。

“教育部和北大招生办协调增加名额,将黄文迪纳入其中。”王对说,“这是违反教育部本身的规定的。规则制定出来后,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冠军能例外吗?”

北京大学为额外录取黄文迪皇帝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会上的意见分成两派。一派要求严格遵守招生程序。"那样的话,黄文迪皇帝就不能学习了."对方学校同意以考生利益为重,破例。后一种观点最终占了上风。

争取内幕

北京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黄文迪现象”绝不是个例。为了争夺生源,近年来,清华和北大的招生每年都要花费无数。工作方式大同小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尽可能多的收集尖子生。

其中一所学校,每年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候,带空的退休老教授、博士生都会被学校指派负责家乡省份招生的前期工作。首先,跟进长期接触的学校,了解该类学生的基本情况。两次模拟高考后,高校招生老师会回到基层“重点培养”。除了参加统一招生咨询,他们还会向中学发放少量优秀学生推荐表,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学校。

招生老师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重点高中讲课。“谈谈高中生未来的专业选择,人生道路,素养,介绍学校专业的特点。”一位知情人士说。相比北大,清华工作的更早。邓老师证实,2006年11月开始推荐独立走读生时,他就已经到了重庆,开始了在重点中学的巡回演讲。听演讲的学生由中学老师推荐,人数控制在几十人以内。

最重要的部分是高考成绩前几天。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说,所有招生的老师都会提前等待,尽快拿到所有考生的成绩。两校通过准确把握“投档线”和考生意愿,给考生准确的信息,“告诉他们没有问题,没有风险”。

然而最后两所大学的招生竞争却走向了极致。

比如王老师说,今年重庆市理科状元南开中学的,是北大的独立生,之前也有录取。“按照各校基本不成文的君子协定,他们的自主招生并不是互相挖角。”王对说道。但最后清华还是用他的人脉搞定了这个人。

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是,这种竞争最终触及到了“敏感的人”——2005年12月,一位中央领导在青海考察时,来到贫困户王海生家,与他的女儿、西宁市高二优秀学生王珊进行了一次长谈。当时,王梓霏表示他想申请北京大学的外贸专业。两年后,这个女孩成为青海高考状元。“清华还是找上门来了,但是最后没有成功。”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7790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0
下一篇 2022-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