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22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发表在民国著名刊物《文学周刊》上。随即,这篇关于父爱的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进而影响了几代人。
今天,这篇短文是中学教科书中的必读课文。《背影》中的父爱感动了无数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朱自清文章背后的辛酸故事。
有时候,要真正了解一个作者,不能看他写了什么,而要看他没写什么。
在分析了朱自清背后的巧妙之处后,朱父子的真实关系浮出了水面。原来,温暖的背影背后,是一段极其纠结的父子关系。
成年后,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处于冲突不和的状态,直到写下这篇名为《背影》的文章。他和何甚至一度因为朱自清的妻子吴钟倩断绝了父子关系。
当今世界还记得《你站在哪里,我给你买个橘子》在后面的暖梗。但事实是:这只是朱自清刻意选择回忆的结果。在买橘子的时候,两父子矛盾重重。
在《背影》中,朱自清从1917年冬天开始,打开了整个篇章。他在文章的开头写道:
"祖母去世了,我父亲的使命也完成了。"
但是,朱自清没有解释:“我奶奶为什么会死?”“为什么我父亲的差事离开了?”他甚至没有解释我奶奶的死和我爸爸的跑腿请假有没有关系。
朱自清觉得没必要吗?显然,朱自清只是触及了这一切,只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刻意选择记忆”的结果。朱自清不愿多说话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家的家丑不可外扬,儿子也从不讲父亲的故事。
拨开历史的云雾,看真实的历史。
真相总是赤裸裸的丑陋,朱自清家变背后的真相也是如此。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又名朱小坡)被任命为徐州雀云主任。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烟酒营销总监”。
这本来是好事。升官发财一直是无数人的梦想。可爱的欲望总是那么奇怪。拥有权力后,往往想要更多而不是满足。
朱鸿钧当了大仙,在雄性激素的驱使下,偷偷摸摸的许州娶了个小妾,做起了“金屋藏娇”的事情。
虽然民国时期已经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但毕竟制度还不成熟,所以朱鸿钧娶个妾也不是什么大事。关键是,在做这件事之前,并不知道他将成为潘在扬州老家的妾。
潘阿姨从来不是吃素的。当她得知丈夫的所作所为时,她在家里大发雷霆。随即,潘一夫人直奔徐州,上演了一场哭、闹、上吊的精彩大戏。一,小镇风雨满城。
此事还被当时的新闻媒体《醒许日报》作为头版百科报道。
作为一个官员出了这么大的丑闻,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影响极坏,朱鸿钧在这里被查出挪用公款,很快就被撤职查办。
这才是朱自清“父亲的差事也卸了”的真正原因!朱自清自己也说过,“祸不单行。”随后,朱自清的奶奶和朱鸿钧的生母因不堪忍受家庭变故而被活活气死。
这才是朱自清“外婆去世”的真正原因。
这一年,朱自清刚刚20岁,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就在事故发生后,为了减轻家里没有收入的经济负担,他决定提前一年毕业,当时他刚刚和妻子吴忠谦结婚。
朱自清和他的祖母关系很好。当她祖母去世时,他自然非常悲伤,但在这种悲伤之后,他更加怨恨他的父亲朱鸿钧。毕竟,如果父亲没有做这些荒唐事,我71岁无病无痛的奶奶也不会这么快就去世。
朱鸿钧,朱自清的心情,看得一清二楚。这从家庭变故后他见到儿子的第一句话就能看出来。见到儿子后,朱鸿钧看着儿子说道:
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要难过,但是天无绝人之路。'
这种说法极富哲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很不合理。因为朱鸿钧是失去母亲的人,换句话说,他是真正需要安慰的人。
熟悉诗歌的朱鸿钧知道这一点,已经是顶尖大学生的朱自清也知道这一点。但朱鸿钧反过来安慰朱自清“不要难过”,鼓励他“天无绝人之路”。
这种反常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朱鸿钧从朱自清的脸上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怨恨。
也就是说,朱鸿钧的话表面上是安慰儿子,实际上是想告诉儿子:不要怪我,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一定能想办法补救。
实际上,朱鸿钧想到补救办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且不说“人命关天”,即使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是朱鸿钧所能补救的。
朱鸿钧丢了官以后,他的仕途也就完了,那么一大家子都指着他吃喝,怎么过日子呢?朱鸿钧的应对方式有两种,即变卖家产和借钱。
你不用想了。这个方法只是权宜之计。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丢了官职却没发管家脾气的朱鸿钧,还整天抱怨,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朱鸿钧的官家脾气注定了他不会去努力赚钱,所以拯救这个家的重担自然落在了成年的朱自清身上。
朱自清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提前一年毕业后,他下定决心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在最高学府完成他的两年学业绝非易事。但最终,朱自清咬牙挺了过来。
毕业后,1920年,朱自清因成绩优异,得以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开始挣钱后,朱自清每个月都要把一半的工资寄回家里,资助朱的家庭。剩下的另一半,自然是留给这个小家的。当时,朱自清的长子朱迈先刚刚两岁。
本来,在这个时候,朱鸿钧应该松一口气。毕竟家里有收入来源,而他没有。拿到已婚儿子一半的薪水后,朱鸿钧并不感激,而是想要另一半。
朱鸿钧是封建家长,但他的儿子朱自清是在新思想洗礼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这也注定了两父子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此时两父子的处境是这样的:进入新时代的朱自清渴望追求人格独立,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朱鸿钧则希望继续像封建族长一样控制儿子。
很快,朱鸿钧的大动作开始了。
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任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朱自清此时虽然从大学进入中学部,但至少升官了,收入也相应增加了。朱自清非常满意。
但是朱鸿钧并不满足。他不满意的原因是,名校毕业的朱自清不应该是个穷老师。说得更直白一点,朱鸿钧觉得朱自清赚得太少了。
但就在父亲嫌弃缺钱的时候,因为朱自清的妻子又怀孕生孩子了,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小家庭多花钱。这样一来,他交给父亲的钱自然相对减少。
本来,也没什么。要知道,朱自清现在已经是一个有孩子的独立的人了。给他爸爸钱是情分。但在小妾的唆使下,朱鸿钧利用他和校长的私人关系,直接让学校把朱自清的工资送到他家补贴家用,而不是让朱自清支配自己的工资。
这是什么意思?意味着朱自清自己的小家庭没有经济来源。这样的事,任何一个儿子都不能自圆其说。
这其中,还有一件朱自清万万没想到的事。因为工作忙,妻子吴忠倩大部分时间和孩子、父亲、小母亲住在一起。父子交火之下,吴忠谦不可能有牵连。
吴仲谦虽然是朱自清包办婚姻的妻子,但两人极其恩爱。平日里开朗活泼爱笑的妻子是朱自清生命中最大的阳光。
后来,朱自清发现妻子慢慢变了,开始不开心,不爱笑。很久以后,朱自清意识到妻子吴忠谦笑容的消失与父亲朱鸿钧有关。
如前所述,自从失业以来,朱鸿钧一直情绪低落,易怒。家里有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全家人自然小心翼翼。
家庭情况不好,接连生了孩子的吴忠谦自然不好过。不过吴忠谦毕竟性格开朗,所以即使日子并不难熬,她也经常会笑。
这是好事。毕竟,阳光是真正驱散阴霾的关键。然而,朱鸿钧不这么认为。如果他不这么想,看到吴忠谦笑就会骂人。在他的逻辑里,家里这样你还笑!
被公公嘲讽了无数次后,吴忠谦的笑容越来越少。最后她不仅笑不出来,还整天在房间里偷偷抹眼泪。时间久了,吴忠谦听到别人的笑声,就觉得和岳父一样刺耳。
这一切,忙着在外打工的朱自清并不知道,吴忠谦也从来不想为这些家庭琐事打扰丈夫。在传统的吴仲谦眼里,分担丈夫的家和国外是她的职责。即使后来越来越难,甚至因为心里轻松而生病的时候,她也从来没有向丈夫朱自清提起过。
但毕竟这一切都被非常谨慎的朱自清知道了。心疼妻子朱自清,觉得吴忠谦和孩子不能再和父亲长期生活在一起了。他也应该让父亲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
毕竟世界上的“孝”和“顺从”是不应该放在一起的。如果“孝”即使是错了也要顺从,那么这个“孝”就变成了“愚孝”。
想了一个多月,朱自清辞职带着老婆孩子到宁波、温州等地求职。
摆脱了公公朱鸿钧之后,吴忠谦在朱自清的安抚下渐渐露出了笑容。他妻子的笑声后来被朱自清写进了小说《笑声的历史》。这部小说讲的是他妻子在家庭中的不幸遭遇。
从此,朱鸿钧和朱自清的父子关系彻底陷入僵局。之后,他们有机会和解,但也许时机还没到。这一可能的和解机会成为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催化剂。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和与父亲的矛盾,于是带着妻儿回了老家杭州。让朱自清惊讶的是,朱鸿钧甚至没有让他们的家人进来。
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朱鸿钧虽然让朱自清进了家门,但始终不理他。朱自清在老家呆了几天,然后很失望的回去了。
正是在这一年,心中堵得慌的朱自清在十二月写出了著名的长诗《毁灭》。诗中提到的“败家之凶”和“一年来骨肉之仇”,就是我自己和父亲的矛盾。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探亲。这一次,他父子正式分手。
这次重逢,两父子多年积累的怨恨终于爆发了。朱自清认为自己的工资应该由自己掌控;朱鸿钧认为“父亲花儿子的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冲突中,朱鸿钧还提到了吴忠谦,说她爱笑的性格很让人生气,还痛斥朱自清没有管教好妻子。
这样的言论彻底刺激了朱自清,他对父亲对待妻子的方式不满,但父亲反过来又责怪他和妻子,他无法接受。
气愤之下,朱自清转身离开了家。之后的几年,他几乎不联系父亲。
这是散文《背影》的真实背景,以“两年多没见父亲”开头,以“最近两年没见父亲”结尾。
文人的文字总是那么艺术,要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以“看不见”为例。不见和不见的意思一样,但内涵有本质区别。“不见”的意思是“不见”,但显然是“主动不见”。
朱自清主动“不见”了几年,终于让父亲朱鸿钧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1925年,身体不如以前健康的朱鸿钧开始想念他的儿子。
朱鸿钧给了儿子朱自清最多的爱,付出了最多的努力。在朱自清出生之前,朱鸿钧有两个儿子,但他们都死得早,这自然加深了他对儿子的爱。
朱自清的成功之路也离不开父亲朱鸿钧的指导。
朱鸿钧非常重视朱自清的教育,因为他实际上是长子。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罗玉凤在谈到朱自清在校的经历时说:
“朱自清白天在新学校上学,晚上被父亲送到夜校继续读文言文。”
朱鸿钧这样做很自然,因为他来自传统教育,不信任新学校。另一方面,朱鸿钧如此努力地培养他的儿子,因为他希望他的儿子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
朱自清十几岁的时候,回到朱鸿钧后每天都要检查作文。儿子写得一手好字,朱鸿钧总会拿起桌上的豆腐干和花生奖励他。当然,如果文章写得不好,朱鸿钧也会责怪他的儿子。在最坏的情况下,当他生气时,朱鸿钧甚至把他写得很差的文章扔进炉子里烧掉。
如此敬业的教育,朱自清的成功是必然的。
某种程度上,付出爱可以等同于。朱鸿钧为朱自清付出了这么多心血,自然也深爱着他的儿子。然而,有些父母给予更多,也想给予更多,就像朱鸿钧的父母给予更多,要求更多。
对朱鸿钧朱自清付出越多,晚年遭遇不幸后对儿子的要求就越多。
通常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人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折腾,一种是接受。不幸的是,朱鸿钧是前者。这样折腾的结果必然是一个了断。
不过好在血溶于水,朱鸿钧和朱自清毕竟是父子,伤筋动骨!无论父子之间的仇恨有多大,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去。
1925年,朱鸿钧给在北京大学教书的儿子朱自清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写道:
“我身体很好,但胳膊疼得厉害。举筷子和笔都不方便。我去也不远了。”
这封信表面上是在漫谈日常生活,实际上却散发着浓浓的“和解”气息。因此,朱鸿钧甚至毫不犹豫地“诅咒”自己“去死”。
任何一个孩子听到父母对自己说“他可能很快就要死了”都会感到难过,更何况是和父亲决裂好几年的朱自清。拿着父亲的信笺,朱自清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和父亲这几年的恩怨,其实在父亲感叹“不远了”的那一刻就分崩离析了。
脑海里浮现的是父子骨肉相连的感觉,父亲老了还不孝顺的哀叹。这个时候,看着身边天真浪漫的孩子闰子,父亲和他的过去如潮水般涌来。......
人类的记忆总是那么神奇,它总是被情绪和情感所支配。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会选择记住那些爱的瞬间。当你怀疑或者怨恨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记忆链就会充满不好的回忆。
怨恨消散的时候,也是朱自清与父亲温馨美好回忆的恢复时刻。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中,冲突之初父亲与自己在火车站分手的场景与以往完全不同。
回忆起过去的这些事,朱自清满腹牢骚,甚至懊恼不已,但此时此刻,他想到的只有父亲的不易和对自己的爱。
随即,彻夜未眠的朱自清用深情的笔墨写下了《背影》,缅怀与父亲南京浦口的告别场景。
在散文中,朱自清不仅只字不提父亲多年来的荒唐行为,还简略提及父子间长达数年的隔阂。而是在爱情的细节上用了很多笔墨,比如我爸爸带我去火车站,叫服务员照顾我,给我买橘子等等。
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回应我父亲的和解意向。最终意外入选教材,感动中国,真的让朱自清自己都很惊讶。当时朱自清只是想用它告诉父亲:我理解你的爱,原谅你的过去。
在《背影》一文的结尾,朱自清还写道: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他”。
不久,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出版。当这本书被送到朱自清的家乡时,拿到书的朱鸿钧迫不及待地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阅读儿子的文章。
朱自清的三哥朱国华在回忆父亲当年看散文集《背影》时说:
“我看到他的手一直在抖,黄色的眼睛好像突然发光了。”
那一刻,怨恨多年的父子终于将分歧抛在脑后。
由于代沟、家庭琐事等原因,亲子之间的各种矛盾普遍存在。然而,像朱自清和他的父亲朱鸿钧一样,最终得到彻底解决的并不多。
朱自清和父亲最后的和解,在于父子双方都各退一步,采取了有效的沟通方式。
世界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永远不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任何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像朱鸿钧和朱自清一样:无论有多少纠葛和委屈,背后都只会有爱!
相关参考:
《朱自清全集》《孩子》《朱国华:朱自清背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