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年羹尧的胆子究竟有多大?来看下“灯下黑”的具体含义

雍正王朝:年羹尧的胆子究竟有多大?来看下“灯下黑”的具体含义,第1张

导读:对于刚刚登基的雍正帝来说,西北战火重燃,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不得不说,雍正帝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决定任命年羹尧为“福源将军”,至少可以达到三个目的:壮大自己的势力,控制西北军权,分流反对声音。但是,在年羹尧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身经沙场、深谙军事的年羹尧,不知道叛军的主力在哪里;为什么从来没有参加过军事行动,甚至没有去过西北的乌斯道,却清楚叛军的主力在法伦寺?

其实真实情况正好相反:年羹尧一直是“知而不知”,而吴思道是“知而不知”。

其实吴思道去西北运粮,不是为了帮年羹尧,而是帮雍正帝最后一次!

西北战事相持后,年羹尧每天只有两项工作:一是杀死正在侦察敌情的士兵;第二,杀死粮草供应不利的官员。而年羹尧却在吃烧烤,喝着酒,一点也不担心上火的样子。

年羹尧为什么不着急?

平定叛乱,扬名立万,回京后势必增加官阶、职级,倾斜手中权力;如果战争失败或者耗时太久,雍正皇权不稳,恐怕年羹尧的脑袋就保不住了。在两极分化如此严重的对比结果存在的情况下,年羹尧为什么还不着急?

因为这场战争是年羹尧勒索雍正帝给予更多赏赐,甚至提拔他为“西北王”的唯一机会。

1、重用年羹尧,让雍正帝得罪了几乎满朝的武文,如果年羹尧不能再次获胜,雍正帝的权威会降低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2.刚刚登基的雍正帝已经不稳,还面临着大量负面舆论。西北战火重燃,无疑可以有效转移朝廷敌对势力的注意力。但如果战争失败,雍正帝将彻底被动,甚至难以翻身。

3.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定,雍正帝必须把老三黄天祥留在身边;但是,为了控制军权,他不得不把曾经的“将军王”赶走;所以重用年羹尧绝对是雍正帝唯一的选择。但如果年羹尧失败,西北的领兵权必将重新落入三次元人手中,这是对雍正皇权最致命的打击。

所以年羹尧一定不能输;所以雍正帝会不遗余力的让年羹尧打赢这场战争。

军事部门讨论西北战争时,龙科有过这样的抱怨:

“我已经在西北驻扎了几个月了。除了吃喝、银子和物资,我带着裤腰带在满清过冬,他却连一个义军的影子都没找到!”

隆多的控诉代表了几乎所有官员的态度,更代表了雍正帝的忧虑。如果年羹尧还“不着急”,可想而知雍正帝接下来会有多被动。

但正因为如此,年羹尧不会着急,他会“乘人之危”,试图利用雍正帝求胜心切的迫切心理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年羹尧做了什么来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看看他和吴思道的对话,就全明白了。

无刀去西北送粮,是否受雍正帝指使,年羹尧不得而知,只好试探:

“李伟先生不在吗?你为什么要为田文静护送粮草?”

年羹尧可以知道吴思道去了李伟,却不知道他从李伟去了田文静。

他当然知道!

而且,他也清楚地知道,吴思道之所以能来到田文静的身边,是受到了雍正帝的授意。

所以年羹尧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去找田文静是受了雍正帝的启发;来我家吗?雍正帝也有特殊安排吗?

吴导是谁?一个“有大智慧的恶魔”,一个一手把皇帝第四子胤禛拖上皇位的“神童”,自然能听出年羹尧的诱惑。因此,吴思道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你说李伟,他不讲义气,他把我一年八千两银子卖给田文静!”

李伟,吴思道的“前师父”,暗指雍正帝,不是吗?同样,“没有交情”不也是吴思道离开雍正皇帝的原因吗?

而这“八千两银子”是什么意思?

看看年羹尧的回应:

“先生说笑了,你是龙!先生,还不是为了这一带的五千石粮!”

“八千两银子”绝不是你去找田文静的理由;同样,“护送五千石粮草”也绝不是你去西北的真正原因。谁派你来的,你最好直说!

也就是说,这“八千两银子”就是吴思道曾经告诉年羹尧的:我不会拿“师父”换银子,我不会为了“区区五千石粮草”去西北!

然后,吴思道用一句“认识我就好好干”来结束年羹尧的诱惑!

那么,吴思道西北之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一番利益陈述之后,吴思道总结了平乱失败的后果:

“为了你能平定西北叛军,皇上已经付出了国库空,得罪了天下所有的官员。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你身上。只要失败了,外患和内忧就会一起爆发!”

由于外国侵略的爆发,边境不稳定,导致了周边地区起义的连锁反应。这个后果是灾难性的,年羹尧会死。内忧爆发的结果是雍正皇权不稳,甚至会出现国家易主的严重局面。年羹尧会立刻被贴上两种标签——昏君的奴仆,害国的罪人,甚至会死。

吴导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告诉年羹尧,这样拖下去对谁都没好处,第一个被杀的肯定是你!

面对伍思道的建议,年羹尧开始陈述自己的苦衷:

“我知道,我知道,如果我不知道有这么大的牵连,我就不会天天杀人了。现在最困扰我的是,我已经调兵遣将近一年,终于形成了关门打狗的趋势,可是罗布藏丹津却突然不见了。每天都要耗光二十万两银子。我这样拖下去,军队不打,就会把我拖垮。皇上也会拖累!”

年羹尧的意思很明确:你说的我都懂,但我别无选择,只能拖!

年羹尧见之不听劝。吴思道开始拿出他的“杀手锏”:

“将军,将军,你已经尽了一切可能。为什么没有想到我军需要巨额军费?叛军不需要军费吗?”

注意吴思道对年羹尧称呼的变化,从“光明工人”到“将军”,暗含讽刺,更有敲打。

讽刺——你这个身经百战的将军,难道不知道叛军也需要军费吗?

打人——你只强调自己的花费,却从不关心对方的类似情况。你是不是别有用心?

听了这句话后,年羹尧明显慌了:

“他们是本地人,是游牧骑兵,开销比我们少多了!”

是这个原因吗?

叛军的支出很少,但他们的后勤支持同样薄弱;更何况叛军就算是本地人也不吃不喝不需要军饷?就算是游牧骑兵,现在也是躲在固定的地方。他们为什么“游牧”?“骑兵”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不过吴思道并没有纠结年羹尧的说法。他只是带着一句“当地人和游牧骑兵需要水、草和食物”路过。他的要点如下:

“光明工人,你想想,你们已经包围了青海,而罗布在丹津的几十万兵马还能支撑到今天。为什么?因为还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他们!错了,你当初没有切断叛军的粮食供应,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消耗趋势,他们能够躲起来拖死你!"

不是叛军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军饷,而是有人在源源不断的给他们供货!

这个不断给叛军提供粮食和军饷的人是谁?

再来看年羹尧“不打自招”的回答:

“没错,我要马上切断内地到青海的粮路,哪怕全省人饿死在青海!”

青海四面环水,叛军还能得到后勤支援。这是什么意思?

说明叛军的军需来自青海!

而年羹尧为了粮食而切断造反派路线的做法是什么?

切断内地到青海的粮路!

去青海的粮道有什么用?养活你的军队!你一切断叛军的粮道,就直接切断了自己的粮道。这不就是说叛军的粮草供应来自你们的弹药库吗?这不就是别人揭穿的谎言,拼命掩盖后反而露出了马脚吗?

说白了,这就是“不打自招”!

年羹尧,为什么要给叛军提供粮食和军需品?

原因很简单——“自重”!几年后,靠破坏太平天国向朝廷要钱要官的曾国藩,步步高升!

西北战争胜利后,年羹尧为什么会被雍正帝视为“恩人”,并被提升军衔,权力在朝野?因为西北战事持续时间长,雍正帝一直被拖着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年羹尧身上,年羹尧的胜败一直被拖到雍正皇权的胜败!但如果西北战事很快结束,雍正帝又不觉得是“拼死一搏”呢?雍正帝只会对年羹尧说一句话:好好表现,口头表扬,不记档案!

所以年羹尧既要保证对义军主力的绝对控制,又要保证义军主力不会因为缺粮少草而死。

也就是说,所谓的义军主力,不仅仅是被年羹尧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还要保证他们的粮草军需供应。但这种补给是绝对不足的,只能保证叛军主力“饿不死”“吃不饱”。

那个年羹尧,是不是有点太黑了?

吴导的下一句话可以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给你的!再说,封锁叛军粮道也来不及了。因为他们叛军的粮食储备至少可以撑一个冬天,但是你的二十万大军能撑一个冬天吗?"

为什么吴思道对叛军主力的粮库如此清楚?

田文景地处河南,吴思道知道每个月供应西北的粮草量;通过河南,也很容易计算出全国各地对西北军的粮草供应量;吴思道很容易就能确定西北军的真实消耗。实际的粮草供应量减去实际的粮草消耗量,就是年羹尧为义军主力提供的粮草量。

叛军的粮草,年羹尧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全国各地粮草供应逐月减少,国库有空。所以吴思道才会断言叛军能坚持一个冬天,而西北军肯定不行!

就算话说到这种地步,年羹尧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阴谋,还拿出“找不到叛军主力位置”的理由来搪塞伍思道!

吴道泽想出了另一个“杀手锏”直接干掉年羹尧——“灯下黑”!

你在晚了近一尺的法轮寺找不到,因为“灯下黑”;同样,对你信任和倚重的雍正帝看不到你的阴谋诡计,也是因为“灯下黑”。找不到叛军主力也没关系。吴思道给你找出来。但如果你的勾心斗角被同样深谙军事之道的义安亲王识破,或者被其他军事将领捅给雍正帝,你会怎么样?你最好摸着脖子自己想想!

这才是吴思道《灯下的黑暗》的真正目的,也是年羹尧在“发现”叛军主力后立即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当然,年羹尧最后自杀也离不开这个原因,因为他已经不再是雍正帝信任和依赖的“明工”了。

参考:央视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对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物设定的分析,并非基于史实。个人观点,请大家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765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0
下一篇 2022-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