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问我关于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海军的问题。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些错误。定远舰没有沉入海底,所以不存在日方打捞定远舰运回日本的说法。至于日本福冈的定远阁,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定远阁在建筑上使用了定远舰的一些材料,并不代表定远舰就是定远阁。
(日本福冈太宰县定远阁)
日本人用定远舰的材料做定远阁,这种行为本身就有多重含义。一是纪念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象征性行动。其次,“定远”舰对于当时的日本国民有着特殊的意义。打败定远,意味着日本终于超越中国,从东亚崛起。
第一层的意思我们更容易理解,第二层值得多说一点。
定远曾是中国压制日本侵略野心的力量象征。
在我国现代海军史上,著名的“定远”号装甲舰有着鲜为人知的背景。实际上,这艘军舰和她的姊妹舰“镇远”号是当时清朝为了牵制日本而专门建造的,显示了中国对日本的制衡。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和日本相继走上现代化道路,日本明治政府选择了通过扩张和侵略实现国家快速崛起的战略,其中第一次是1874年入侵中国台湾省,史称台湾省事件。这一事件平息后,清政府痛定思痛,认为日本这个小国敢于挑战中国的主要原因是其海军比中国强大,尤其是日本有铁甲船“龙船”和“东船”,而中国当时没有铁甲船。因此,自1875年起,北洋大臣李鸿章奉命以日本为假想敌,打造北洋水师,特别强调获取铁甲船。
“定远”号曾经是日本人又爱又恨的中国军舰。图为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其人创作的定远舰漫画,表现了1891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时,日本人看到定远舰时的羡慕嫉妒恨。
在此背景下,“定远”号和“镇远”号于1885年建成并归还中国,编入北洋水师。第二,该战舰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战舰。它被称为亚洲最大的战舰,其火炮口径也是亚洲最高的。两艘军舰回国后,中日海军实力瞬间发生变化,北洋海军装备实力超过日本。此前,日本发动并煽动了1874年的台湾省事件、1882年的慕田峪起义和1884年的沈嘉事件。但定远回国后,日本明治政府走向灭亡,甚至日本一度出现“恐定远”的社会病。“定远”由此成为中国超越日本、压制日本侵略野心时的实力象征。
定远没有沉没。
19世纪90年代,日本在海军建设上超过中国,甚至发动了甲午战争。对于定远舰这种过去中国镇压日本的象征,日本有决心迅速摆脱,日本海军也喊出了击沉定远的口号。
同时,定远击毁了发射鱼雷的日本鱼雷艇9号,这是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击毁的唯一一艘日本军舰。照片是战后拍摄的,在船体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裂口)
但有些尴尬的是,定远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激战中,身中数百枪,却丝毫没有伤到骨头。反而赢得了“圣明定远”的绰号。1895年威海保卫战时,日本海军10艘鱼雷艇于2月5日凌晨进入威海湾,向定远舰发起鱼雷攻击。最后,9号鱼雷艇发射的最后一枚鱼雷击中了定远(定远同时击毁了9号鱼雷艇),定远虽遭雷击却没有沉没。
根据海军提督丁的命令,受重伤的“定远”号在东部东虹炮台附近搁浅,充当水上炮台。这里之所以用搓,是因为定远吃水6米左右,威海湾水深从鱼雷到东虹堡附近只有4、5米。
(日军占领刘公岛后拍摄的“定远”舰。因为先搁浅了,所以“定远”即使自爆也是不沉的姿态)
丁原计划用“定远”305毫米火炮支援东部炮台战斗,但“定远”舰进水,导致锅炉熄火。巨大的305毫米火炮失去了主要动力源,无法单独靠人力旋转使用。鉴于防御形势的恶化,命令丁自行炸毁定远,以免资助敌人。
因为“定远”号首先搁浅,也就是军舰底部已经触及海底,船体很大一部分还在海面之上。所以自爆后,船只是炸了中央锅炉房和弹药室,整个船体还是“搁浅”着,没有沉没。
日本人最后是怎么对待定远的?
(东京朱杰会议上野公园筱津池湖上漂浮的定远舰大比例模型)
“定远”自爆,还搁浅在沙滩上,让日本海军很恼火。不仅击沉定远的夙愿无法实现,甚至定远实际上成了一艘不沉的战舰。日本政府为了给自己找一点面子,专门制作了“定远”号和“致远”号两个巨大的军舰模型,漂浮在上野公园的不堪水池上,最后举行仪式,放火烧掉,高喊“定远终于沉没了”。
(“定远”号船在拆解)
至于留在刘公岛海滩上的“定远”号船体,日本海军最后招标出售,以3万日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香川县知事小夜孝介。接着,小野隆司的拆解人员来到威海,将1898年前“定远”号露出海面的部分全部拆解,大部分运回日本炼钢。其中火炮武器上缴日本海军,以及在拆解过程中获得的一些装饰件和散件,由小野孝介四处分发,一部分用于建造福冈太宰府日清战争纪念馆,后被称为定远阁。修建定远阁的举动也体现了当时日本人对这艘中国军舰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