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引起舆论轰动的量子通信领域“锤杀案”背后甚至有“经济纠纷”的影子。生意没了,人情没了,科学家和资本家“对抗”?
沸腾的公开信事件
2017年9月28日,国庆前夕的一个晚上,中科大教授彭承志的一封公开信《如果科学家遇到流氓怎么办?没办法,但可以说”,推了九州量子(837638。OC)及其董事长郑对的空气舆论。
在的公开信中,他表示“郑某(郑)等人以锤打我的孩子相威胁,并准确报出我的家庭住址和孩子信息,对我本人和家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伤害,导致团队成员处于危险之中,不愿工作,严重影响了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中科大教授被九州量子董事长死亡威胁?一时间舆论哗然,很快平息。
时隔数月,事件有了新进展。作为当事人的九州量子董事长郑主动回应公众质疑,讲述了与上述公开信不同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与在公开信中所说的不同,郑表示,背后的真实情况是他与中科大科学家密切合作,发生冲突,最后彻底决裂的故事…
在郑看来,这是一场商业纠纷,科学家和投资者从紧密的联盟走向决裂。
“所谓‘锤杀’,其实是我在骂向彭承志借款3000多万未果时说的过激语言。双方都有对对方的口头威胁。”郑对说道。
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科学家和资本的完美结合
要想厘清事实,还得从双方的交集——量子通信的“京沪干线”说起。
“京沪干线”项目于2013年7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项目主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作为“牵头人”,彭承志作为团队负责人,安徽、山东两省作为投资方。
“我和彭承志、潘建伟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友。十年前,我们认识了这个团队。他们的业务能力非常出色。我非常看好量子通信。这也是我当初愿意和他们合作的原因。”郑对说道。
郑回忆,2013年双方有过密切接触,潘建伟团队提出与郑团队全面合作:一方面邀请郑管理的基金投资潘建伟控制的安惠量子(后更名为“科大”)支持其发展。
另一方面,潘、彭团队将量子技术引入浙江,与郑合作在浙江成立量子通信产业化平台公司。同时,他们提出将“京沪干线”从上海延伸至杭州,建设“沪杭干线”。
郑在谈到“沪杭干线”时,反复提到的两个人是和潘建伟。
郑邵会告诉马也财经(微信账号:ymcj8686):“我在这个项目中主要负责解决资金和公司的资本化,潘建伟和团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推动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干线使用的量子通信核心设备也由科大提供,双方整体合作顺利。”
上海某投资基金经理分析,“从量子技术到量子工程,这是一个高精尖、封闭的行业。从郑、的团队运作来看,这一切都符合双方的需求。资本获得技术产业化的红利,技术方可以通过资本方快速进行技术产业化和资本化,促进技术的普及。”
“这是完美的合作。如果有这样的技术团队,作为雇主,我愿意投它一票。”这位投资经理说。
双方度过了蜜月期。
野马财经(微信号:ymcj8686)查阅、潘建伟、郑的简历,发现这三个人有很多共同点。
首先,这三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于科达国盾的股东中。
科多盾成立于2009年5月,前身是安徽量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6月28日最后一次权益变动,科大国盾第一大股东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18%,潘建伟持股11.01%,彭承志持股18%。
2.82%。
除了中科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等头衔,彭承志还有另一个身份——科大国盾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国盾”)董事长。
郑还出现在《克多顿工商历史变迁志》中。
2015年5月和2015年11月,先后有两家投资机构进入科达国盾,分别是杭州云鸿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杭州兆富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计持有科达国盾10%的股份。
据了解,投资和兆富投资原为浙江东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控股,郑为时任浙江东方总经理。
其次,除了科达国盾,“沪杭干线”运营团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成立了多家关联公司。
工商信息显示,“沪杭干线”的承建方为浙江神州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全通”)。神州全通的股东包括浙江九洲量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股51%;浙江神州量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量子”)持股37.24%。
量子成立于2014年9月。公司成立之初,陈增兵持股60%。陈增兵是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潘建伟量子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与潘、彭是科达的创始股东。
(点击查看关系解读大图)
此外,野马财经(微信账号:ymcj8686)还查询到,陈增兵除了担任神州量子董事长之外,还担任过九州量子的董事。
郑认为,这些都可以证明“沪杭干线”与中科大潘建伟团队之间存在合作关系。
对此,野马财经(微信公众号:ymcj8686)向多方求证,均未得到回应。其中,神舟量子成立之初的总经理夏某只说了一句“不关我的事,再见!”他匆匆挂了电话。
334万元“贷款”埋下隐患
通过科大国盾、神州量子、神州全通的股权结构,形成了技术方与资金方的完美结合。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双方合作破裂的呢?
“这是我作为科达国盾股东借给彭承志等公司管理团队的3234万元的危险贷款。”郑认为。
据郑介绍,作为双方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郑曾通过投资和兆富投资增资成为潘建伟和所在的科大的股东。
2014年8月,云鸿投资和兆富投资分别与科大国盾签署《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增资协议》,以50元/股的价格向科大国盾增资2.31亿元。云鸿出资245万股,兆富出资217万股。
这个投资是不是隐患?
2014年9月,云鸿根据协议将增资款的70%打入科达国盾账户。三个月后,科达国盾并未启动增资扩股的工商变更程序。
据郑介绍,2014年12月,突然找他借款,作为入股的前提条件。
“彭承志提出以9016万元受让云鸿需支付1.225亿元通过主动降低增资价格获得的245万股。”郑介绍,“多出来的3234万元是以贷款的方式给了队的三名队员、、彭庆宇。之后三人先以6.5元/股的价格增资科大国盾,获得498万股。”
根据郑发布的信息,等9人与投资签订无息借款协议,时间为2014年12月左右。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都认为“彭承志等人在量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鼓励彭承志、赵勇、杨涛、陈庆、张军、冯思博、张爱辉等9人,云鸿出资提供贷款3234万元,期限20年(2014年9月10日至2034年9月9日)。
同时,双方还约定,如果安徽量子成功在a股上市或安徽量子成立以来累计盈利达到1.7亿元。云鸿的投资将3234万元作为报酬,而彭承志等人无需偿还。
2015年2月5日,云鸿投资与科达国盾签署了另一份增资协议。前者以9016万元的价格对后者进行增资,最终获得5.83%的股份。
郑认为,云鸿投资以较低价格买入科大股份,然后将剩余款项借给队,有借款协议为证。对于基金来说,不仅没有资金损失,还可以用同样的资金成本获得同样的份额。
之后入股非常顺利。
对于这笔3234万元的借款,野马财经(微信账号:ymcj8686)近日多次联系彭承志等人,截至记者发稿,未得到有效回应。彭承志两次告诉野马财经,“不便回应。案件已移交司法,后续进展将通过官方渠道发布。”
基金要债,科学家团队离开。
2016年1月底,科达国盾开始筹备上市。
“对于当年的3234万元借款,律师认为必须抹平,否则可能存在刑事风险。”为此,郑特意咨询了的律师。他说,“我很担心事情会出错,这对大家都不好。”
据郑说,在咨询了律师之后,他立即去找讨论“平滑”债务的方法,但遭到的拒绝。"彭承志认为我背信弃义,出尔反尔。"郑对说道。
双方矛盾出现,并开始逐渐升级。
2016年3月,郑在多次电话沟通未果后,直接前往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找。双方进行了第二次当面沟通,同样无果,双方发生了争吵。最终,气愤不已的郑决定通过法律手段将这笔3234万元的借款搬上台面。
"此时,郑已经失去了理智."郑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
2016年10月,郑通过投资向发出律师函,要求其立即归还借款。
柯回复:“2014年9月10日,彭承志等人向你借款3234万元,经柯董事会批准。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职务侵占和收受你的财物,所有的借款都用于公司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认购新资本。”
贷款问题还没解决,又出现了新的趋势——科学家团队开始离开。
相关记录显示,2016年12月,科大国盾第一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决定,潘建伟以130元/股的价格转让270万股,转让金额为3.51亿元。2017年2月13日,科达国盾股东大会继续由陈增兵、冯辉、杜泓君转让70万股,12万股,于晓峰转让,转让价格也为130元/股。
云鸿投资公司投票反对这两项股权转让。
看了这个案例,很多投资基金经理都认为上述股权转让是违反规范的。一位投资基金经理表示,“技术团队的投资资金是通过向基金借款获得的,但现在技术团队先套现,无法向基金的LP解释。”
从合作伙伴到“明争暗斗”
中国科技大学一位了解此事的教授说:“在郑公开与分手之前,我一直以为双方在密切合作。他们闹翻后,中科大有人以为他们是二重唱”。
郑也试图缓和的矛盾。2017年7月19日下午,他先派人与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彭承志团队沟通,后多次与潘建伟见面沟通,均被拒绝。
后来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
2017年9月4日,郑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安徽警方带至合肥。同月15日,郑在写下投资退出科达的承诺后返回杭州。
之后,郑按事先承诺的条件协调退出科达投资,同时继续督促偿还借款3234万元。
2017年9月28日晚10时20分,郑微信联系见面商谈相关事宜,但未回复。当晚11点,彭承志微博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在公开信中,称郑威胁要“锤打彭的孩子”。
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郑和九州量子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然而,当时报纸和其他媒体联系彭承志,都被彭婉言拒绝。如今,时隔近一年,涉事方郑出面,重提这起在量子世界备受关注的神秘案件。野马财经再次联系求证,彭明确拒绝。
除了彭承志,野马财经也向潘建伟等人进行了核实。截至记者发稿时,潘建伟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或暂时无法接通。
谁对谁错还没有定论。在这场扑朔迷离的利益之争中,科学家和投资者,你认为谁对谁错?在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