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乐山闵楠东岸的凌云寺,临近大渡河、青弋江、岷江的汇合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正面犹如一尊大佛双手触膝端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蔽,设计巧妙。它是由佛教高僧海通为降低水势,普度众生而发起,招募人力物力建造的。海通去世后,海通的弟子接手施工。历时90年,直到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竣工。诗人称赞“山是佛,佛是山”。它由凌云山大佛、马墓、山和卧佛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属于峨眉山,国家5A级景区,著名风景名胜区。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双手触膝。乐山大佛头与山平齐,脚在大江之上,手触双膝,体态匀称,精神肃穆,依山而刻,临江而坐,险象环生。佛像高71米,高14.7米,宽10米,1021种发型,7米长耳朵,5.6米长鼻子,5.6米长眉毛,3.3米长嘴巴和眼睛,3米高脖子,24米宽肩膀,8.3米长手指,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8.5米宽,足周围可坐百人。在大佛左右两侧的长江沿岸峭壁上,有两尊高10余米、手持戟、身穿战袍的达摩战士石雕,以及数百个佛龛、数千尊石像,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佛教石雕艺术群。在佛像的左侧,沿着“洞天”是凌云栈道的起点,全长近500米。右边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后,上盖十三阁,称为“大佛阁”、“大佛阁”。宋代称“天宁阁”。可惜的是,它毁于明末的战乱,又被张的叛军焚毁。在大佛两侧的悬崖上可以看到几十个洞穴。那是建亭子时放置横梁和柱子的地方。如今,梁柱早已拆除,雄伟的大佛依然巍然屹立。
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色砂岩。乐山的红砂岩是一种松散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还软,是适合雕刻的好材料。但佛像雕刻后,容易被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雕刻在这块岩石上。在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乐山大佛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东西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历代都有维护。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佛像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以至于身体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进行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佛像头部进行了彻底修复。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席尔瓦博士在实地考察中,称赞“乐山大佛堪比狮身人面像、尼罗河帝王谷等世界其他石刻”。佛陀的起源
海通:佛的富贵,自己眼中很难看到。据唐代魏高《嘉州凌云大佛实录》和明代彭《重建凌云寺实录》记载,乐山大佛的创始人为海通和尚。海桐,贵州人,生于凌云山。在三江交汇的古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凌云山脚汇合。水势相当凶猛,船往往在这一点上被颠覆。每到夏季,河水冲入山壁,往往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见此情景,海通和尚决心挖掘悬崖上的弥勒佛像,想凭借无边的神力,“易暴之浪平之流”,降低水势,让小镇永远风雨飘摇。于是,海通禅师走遍大江南北,江淮一带,筹钱挖佛像。佛像建成后,当地官员前来索贿建设资金。海通严词不肯,说:“谦让,佛财难得。”取而代之的是地方官员欺负别人说:“试试未来。”海通从容“择其目,呈之以菜”,“百官因惊而急祷悔”。海通此行,是奉献自己的生命,激励人心,帮助真诚。
佛像的建造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佛到其肩,海通僧死。海通去世后,项目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张秋和我们在剑南西川的指挥官琼把工资捐了出来,海通的徒弟带领工匠们继续造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征收麻盐税,使得工程进展迅速。乐山大佛到了膝盖的时候,继续修建的张秋和琼调任户部尚书,工程又停了。四十年后,我们在建南淅川的指挥官魏高捐资修建了乐山大佛。经过三代工匠的努力,工程历时90年,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魏时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录》记载了佛像发掘的始末。原来的纪念碑仍然存在于佛陀河边悬崖的右侧。
乐山大佛矗立在岷江、大渡河和青弋江的汇合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人间春色,历尽历朝历代,却依然庄严善良,内心沉稳。有趣的结构。景点是要收费的,80元。60岁以上的人节假日是优惠票,非节假日是免票。1.2米以下儿童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