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的历史名人

笔走龙蛇的意思2022-07-09  35

萨布素——第一任黑龙江将军

萨布素(1629—1701),满族镶黄旗人,姓富察氏,清朝康熙年间抗俄名将。1629年生于宁古塔南马场(今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1664,为宁古塔骁骑校时,曾带兵抗击沙俄入侵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朝廷开始设置黑龙江将军,康熙钦定任命“为人甚优”的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自此开创了东北划分为盛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行政区的格局。康熙二十八年(1689)夏,萨布素奉命率1500名清军,驾船驶往尼布楚,参加中俄边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萨布素向清使团提供了黑龙江流域各种自然和历史的准确情况,以及沙俄入侵的罪恶行径,争取了主动。最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迫使沙俄暂时停止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任黑龙江将军历时18年,驱逐沙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为巩固东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修城筑镇,扩充兵源,发展生产,建学兴教,发展旗屯官庄,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城镇迅速兴起。

玛布岱——主修卜奎(齐齐哈尔城)

玛布岱(1650—1698),达斡尔族,苏都日哈拉人。约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到卜奎(齐齐哈尔)。玛布岱到齐齐哈尔时,正值雅克萨战争结束不久,黑龙江地方政权的建设还不完善,玛布岱力主修建卜奎城。同年8月,玛布岱呈文理藩院,要求将原来一个佐分设为两个佐的建制,获准。喀尔喀和厄鲁特战争(康熙二十三年)、葛尔丹叛乱(康熙二十八年)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和玛布岱再次就修建卜奎城一事呈文理藩院,获准,地点就定在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作为筑城处所,并以达斡尔族人为主修筑。工程自康熙三十年动工,由玛布岱组织和监视。达斡尔族人不仅筑城,还获准披甲,玛布岱本人也被授副都统。

方登峄——贡生流戍卜魁作边塞诗

方登峄(1659—1728),字凫宗,号屏垢,安徽桐城人。少詹事方拱乾之孙,侍讲学士方孝标之子。康熙三十三年(1674年)贡生,以工诗善画名于世。内阁中书,官至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六品。康熙十五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受牵连,康熙二十五年(1713年)与子式济、兄云旅、侄世樵一同谪戍黑龙江之卜奎(今齐齐哈尔)。后卒于戍所。方登峄流戍齐齐哈尔15年中诗作250题、334首,集为《葆素斋集》、《葆素斋古乐府》、《葆素斋今乐府》、《如是斋集》均收入其孙方观承汇刻的《述本堂诗集》,所著《依园诗略》、《垢砚吟》、《墨砚斋存稿》均收入清史列传吗,并传于世。登峄诗名早著,其古体诗深得乐府神理,体近杜、韩,笔力健举。塞外之作,“词多悲苦”,但边塞的风光、景物、土俗、人情,历历如绘,尤其是《灯官曲》、《打貂行》等新乐府三十章。

方式济——内阁中书画家进士,《龙沙纪略》作者

方式济(1678—1720),字渥源,号沃园,登峄子,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区人)。式济周岁即随母吴氏迁居金陵(今南京),7岁丧母。年渐长,因好学工诗,精于绘画,曾得到当时的大画家王原祁的赏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次年回家省亲,适逢《南山集》案发。因《南山集》有数处写到族人方孝标,因此全家被牵连,式济和父方登峄共4人同时被贬谪到黑龙江卜奎城(今齐齐哈尔)。边关看守的头领想把其亲属分居各地,式济卖尽衣装打通关节,才得以聚居。式济在风雪中上山打柴,常常两手破裂出血,但在父亲面前总是谈笑自若。父子之间,自谓“师友”,常在一起精研经学。长期的边疆生活,使式济对当地的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爬山涉水,实地考察,并查阅大量资料,详细记述了边陲的山川、民族分布、物产、资源和历史沿革等,写成了《龙沙纪略》一书。该书为清代名志,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式济为人谦虚忠厚,每当看到人家有长处,常常以其作楷模,自勉奋进。人有急难,则乐而助之。式济曾与族弟方薪传作客在外,族弟染上病疫,人人都躲避而去,但式济却始终照料族弟,同室起居,一直等待族弟病愈。式济42岁时,病死于卜魁城。著有《龙沙纪略》2卷、《易说》6卷、《陆唐诗稿》2卷。

塔尔岱——清代唯一齐齐哈尔籍的黑龙江将军

博都哩·塔尔岱(?一1756年),齐齐哈尔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塔尔岱是七十六任黑龙江将军中唯一土生土长的达斡尔族将军。作为土生土长的齐齐哈尔籍将军,塔尔岱对清王朝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历经康、雍、乾三朝,多年征战边陲,平定叛乱,立下卓越战功,屡次得到升迁,最后被朝廷任命为黑龙江将军,对边疆的巩固、祖国的统一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但他的故事却很少为人所知。幸好有塔尔岱将军碑的留存,才使他的其人、其事没有被埋没。史书记载,塔尔岱墓地就在齐齐哈尔今青云街一带。

奇三——民族英雄,“达斡尔人之巨擎”奇三,达斡尔族,莽乃屯(今讷河市龙河镇)人,郭博勒氏,乾隆年间任布特哈副总管。清朝统治者征服黑龙江地区各民族之后,将达斡尔一部 、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为布特哈八旗。布特哈为满语即打牲之意。18世纪末,清王朝经过康乾盛世由盛转衰的年代,出现了吏治腐败,官吏贪污勒索欺压百姓,人民深受政治压迫和经济上的残酷剥削,尤其是布特哈各族人民除沉重的兵役压在头上外,再加上沉重的贡貂皮义务及名目繁多的差役,使布特哈人民无法生存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布特哈副总管奇三为民请愿拦驾乾隆皇帝告发贪官污吏,救民众出水火之中的惊天举动,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西清在《黑龙江外纪》中称赞奇三是“达斡尔人之巨擘”。奇三为民请愿的事例被编成民间故事和叙事诗,一直在达斡尔族民间广泛流传。奇三为官廉洁奉公,爱护人民,为人忠厚、秉性刚直,有能力,不畏权势,肯于助人,深受布特哈各族人民的敬佩。清朝乾隆60年(1795年),他舍身为民请愿,告发了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等贪污勒索的罪行,从而减轻了布特哈各族人民的沉重负担,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部为民请愿救民出水火的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是值得赞扬和歌颂缅怀的英雄人物。

富僧阿——吏惮行边,第一次记录边界的里程富僧阿(?—1775年)舒穆禄氏,隶满洲正黄旗,清朝将领。雍正初年,富僧阿拜授“唐阿”(满语,意为执事人)。乾隆十年(1745年)由蓝翎侍卫擢升头等侍卫,次年授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副都统;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升任荆州将军。同年十二月调任黑龙江将军。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为了维护边境安全,清廷曾决定定期派出官员进行“巡边”。这一制度开始执行较严,效果也很好。但后来,因历时过久,这一制度被逐渐废驰。富僧阿到任后,于第二年(1765年)夏,派遣黑龙江副都统瑚尔起及协领纳林布、伟保、阿迪木保等人率部巡边。他们分探诸水源后,会聚于兴堪山(即外兴安岭)。他们此行,几乎全部走遍了黑龙江沿线的水路。在此次巡边过程中,他们不仅眼看,而且记录了边界的里程,并在应该设卡的地方添设边卡。富僧阿并提出,应严格巡边制度,定时呈报。富僧阿这一重整“巡边”制度的措施,对于维护边防安全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特普钦——改变黑龙江封禁政策

特普钦(1801 1887年)原名朴溪,字百溪、忍庵,张姓,汉军镶红旗,生于盛京(今沈阳)。 特普钦21岁考中诸生(秀才)。以后他连年参加乡试,均未中举。于是于道光七年(1827年)投笔从戎,开始了戎马生涯。咸丰八年、十年,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仍继续窥伺中国领土,黑龙江地方危机四伏,但却因为缺乏粮饷而防务不强。特普钦受命于危难之时,于咸丰九年八月署理黑龙江将军(同治元年实授)。为防止沙俄再次入侵,他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足兵练兵。他把库玛尔五路鄂伦春族人收编为江右团练,沿江添置台卡,巡守了望,警惕敌情;又从布特哈、墨尔根挑选兵丁500余人,勤加训练;从齐齐哈尔、呼兰等四城优选500旗丁,迁往黑龙江城(即瑷珲),以互相策应。二是为了解决官兵粮饷,他针对清朝政府封禁东北的政策,提出驰禁招民垦荒的主张,于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一日(1860年9月6日)上疏朝廷,奏请开放呼兰蒙古尔山(今木兰县境内)地区,招民垦荒,并得到清廷允准,从而改变了清廷百余年来在黑龙江的封禁政策,“大有造于江省”。移民实边,改善了黑龙江的财政状况,同时对于抵制沙俄对黑龙江的蚕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吕景儒——理学家吕留良后裔

吕景儒,字淇园,理学家吕留良四世孙。雍正年间,吕留良因文字狱获罪,族人12户发配宁古塔和黑龙江。吕景儒幼年曾师事名师张汝楠,学有所成。他继承祖业,行医卖药,潜心钻研医术;药到病除,因而名声大振,成了名噪一时的中医师。嘉庆年间,卜奎城中流行一种疫病,危害当地百姓的生命。吕景儒翻阅家藏医书,并结合自己行医的经验,配置出一种解毒的中药材,不声不响地投入全城市民饮用的水井中,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于吕景儒这一善举,卜奎城内被救活的病人不可胜数,吕氏家族在卜奎的声誉也越来越好。发家不忘先祖,道光年间由吕景儒牵头,筹资在卜奎城内建造祭祀先祖的吕氏宗祠,同时建造吕氏大宅,分列吕氏宗祠东西两侧。吕氏大宅共有房屋50余间,两进院落,占地面积达万余平方米。民国初年,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也曾来到卜奎吕氏宗祠祭奠吕留良,并撰写《书吕用晦事》一文,称“(吕用晦)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日‘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这段文字说明吕留良的后裔流放黑龙江,一是靠先祖的名声;二是靠自己不屈的努力,吕氏家族在当地赢得了较好的声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图为被誉为“卜奎第一家庙”的吕氏宗祠。)

西清——黑龙江现存第一部内容最系统的志书《黑龙江外记》作者

西清,字研斋,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满洲镶兰旗人,西林觉罗氏,系雍正朝重臣鄂尔泰曾孙。西清自幼从师读书,精通满语,汉语造诣亦很深。嘉庆十一年(1806年),自京师来到黑龙江,同年秋抵达卜奎(齐齐哈尔),担任过黑龙江将军衙门银库主事及司法审判之官。当时卜奎对死刑犯人的行刑十分残酷,绞死之后还要将其胳膊折断。有识之士认为这等于“腰斩”。西清就此作诗进行讽谏。主持刑法的官员因此逐渐改进,取消了这种“非刑”。西清在卜奎期间,于公务之暇,检索官府的典籍、公文、档案、舆图,或外出访问故老所知的风土民情,调查山川关卡,积其所得,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写成《黑龙江外记》这部8卷。此书自光绪二十年(1894年)付印以来,颇受史学工作者的重视。该书记述了黑龙江的山川、形势、沿革、城堡、部落、种族、户口、官制、兵制、方言、服饰、风俗等等,黑龙江现存第一部内容最系统的志书,是研究黑龙江历史、民俗等的重要著作。此外,他还著有被人誉为“记载宏博,足资考证”的《华叶述闻》一书。《黑龙江外记》八卷。

英和——著有《卜奎城赋》、《卜奎纪略》等

索绰络·英和(1771—1840年)原名石桐,字树琴,号煦斋,世居吉林,其高祖随军入京,隶镶白旗。 英和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充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道光五年(1825年)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道光八年(1828年),英和因监修孝穆皇后陵寝质量事故被革职,发配卜奎(即齐齐哈尔)充当苦差。抵戍后,不以身处逆境而消极颓唐,他以“目验所及,询彼故老,征以旧闻”,撰成《卜奎城赋》一卷,记述了齐齐哈尔的方位、建制、官制、风物、民俗。他出身翰苑,诗词、书法均名重于世。在齐齐哈尔尝寄情吟哦。在《春课》诗中“书卷寻多味,人声静不哗。吟余喉不噪,江水自煎茶”和《小立》诗“板扉镇日无人扣,容得衰翁暴夕阳”等句,是他当时心境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后又著《卜奎纪略》。另外还有《出勒汉歌》、《龙沙物产十六咏》、《识俗》等作品,是描绘、记述塞上风土、民俗、物产之作。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英和父子被加恩赦归。但英和却始终未得到职位。他在闲居中编选他在远戍时的诗作,取名《卜奎集》。这些诗文及其他文赋,为后世研究齐齐哈尔地方历史及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多隆阿——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屡挫陈玉成; 平定陕西回乱

多隆阿(1817—1864),字礼堂,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清代隶属满洲正白旗,著名军事将领。多隆阿生于齐齐哈尔,从小习武射箭,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16岁就披甲当兵,被选入前锋营。1852年(咸丰二年),升补骁骑。1853年5月,多隆阿随内阁学士胜保抵河南怀庆,开始与北伐太平军作战,因功升任协领。后长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次升迁。1863年1月中旬,多隆阿率部开始与陕西回民起义军作战,在将陕西回民军基本镇压下去之后,又策划向甘肃进军。同年12月多隆阿奉清廷上谕任西安将军。1864年3月30日,他亲自击鼓督阵,头部被起义军鸟枪击中。次日城破,起义军退向陕南。而多隆阿因伤重也于5月18日丧命。 多隆阿从1853年起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和李、蓝起义军作战,大小上百仗,历战豫、晋、直、鲁、鄂、赣、皖、陕八省。总的看来,他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是清军满人中的一员能战之将。多隆阿死后归葬齐齐哈尔。多隆阿是封建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先锋,但是他也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寿山——抗击沙俄侵略的著名将领

寿山(1860—1900年),姓袁,字眉峰,祖居黑龙江省,汉军正白旗人,吉林将军富明阿之子,明末兵部尚书袁崇焕七世孙。光绪二十年(1894年),寿山率部参加中日甲午战争,任步兵统领。其间历经草河岭、四棵树、菲尼克斯等战斗,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甲午战后,寿山受到清廷嘉许,擢升知府赏花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升任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同年,庚子之乱爆发。是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诏书》,向俄国等十一国宣战。寿山将军在任期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全国蔓延。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调集十万军队出兵东北,制造江东六十四屯血案,8月4日,沙俄军队攻陷瑷珲,寿山将军发誓一定要于沙俄对抗到底。朝廷怕把事情闹大,令寿山将军停止进攻与沙俄谈判,沙俄同意清政府的要求同时,另一方面背信弃义的偷偷逼近省城齐齐哈尔,8月28日,炮击城内。寿山坚守“军覆则死”的诺言,自责作为黑龙江将军没有能够捍卫国家主权,自卧棺中,命卫士枪击,壮烈殉国。寿山将军自杀后,清政府不但没有表彰他的功绩,反而认为将军是一位罪人。中华民国17年(1928年),黑龙江省公署为建寿公祠于齐齐哈尔关帝庙右侧(今龙沙公园内)。寿山将军在保卫国家的边疆稳定和人民的安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的英雄壮举和忠贞爱国的精神将永久的流传。

周树模——清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者

周树模(1860—1925)字少朴,号沈观,晚号泊园, 室名沈观斋,湖北天门县人。光绪年间黑龙江巡抚。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官至黑龙江巡抚,兼任中俄勘界大臣。曾与俄国谈判勘测边界,订立《中俄满洲里界约》。辛亥革命后任民国中央政府平政院院长;后屡请其出任国务院总理,均为其婉谢。著有《谏垣奏稿》、《周中丞(少朴)抚江奏稿》等。周树模任黑龙江巡抚期间,当时的黑龙江地广人稀,除东部已开垦的呼兰、绥化两府较为繁盛外,其他地方亟需开发整治。周树模主政黑龙江之初,省内财政紧缺,入不敷出,他通过整顿粮酒捐税、清理财政等措施,使得财政收入逐渐丰裕。周树模还致力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实业。在齐齐哈尔关外古庙基址上建起图书馆,创办了一所中学。他改革师范教育,创办初等工业学堂、农业学堂,为了充实和稳定师资,他奏请:凡京师和内地人员派往黑龙江充当教员者,准予同云贵等省的奖励一律办理。他还周密辟划,定下移民实边之计。此后,随着移民的增加,清政府决定裁撤黑龙江、墨尔根、呼伦贝尔三城副都统,相应添设呼伦贝尔、瑷珲、兴东兵备道,下设龙江、嫩江、黑河、胪滨、海伦五府,并十余个厅、县。至此,黑龙江设治规模大体定了下来。周树模任内选贤任能,留用宋小廉、起用黄维翰等等,以整顿机关,开拓政务。

程德全——第一个反正的前清大吏

程德全(1860—1930),字纯如,号雪楼,四川云阳人。曾担任清朝奉天巡抚、江苏巡抚,辛亥革命中“反正”加入革命军,任江苏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等职务,后退出政坛隐居上海。光绪十四年(1888年),程德全入国子监肄业。其间认识了黑龙江汉军正白旗人寿山,因抱负相同,成为好友。光绪十七年,入黑龙江副都统文全幕下。甲午战争爆发后,应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之召,到九连城军营,与寿山同营共事,二人相交更厚。光绪二十六年初,寿山就署黑龙江将军任,程德全携眷随寿山前往齐齐哈尔,任将军府文案兼银元局总理。期间一直随寿山统领军务。时值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沙俄重兵驻于中国东北边境。寿山布防战备,派程德全任行军营务处总理。七月七日,俄军攻占瑷珲后向南进逼,清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程德全奉命赴前敌督战。八月初一日,俄军渡河南进,程德全力阻无效,欲拔刀自刎,誓死以争。俄官见状十分震惊。于是与清军定不攻城、不夺财产、不伤生命、人民官吏愿去者不阻拦和俄军在齐齐哈尔省城北10余里处安营,清军向南撤退的协议。由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俄军向清军发起进攻。程德全在危难之际,为了保护全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置生死于度外,挺身挡住俄军炮口,拼死不使发炮。此间,他曾负与俄军交涉之责,威武不屈,不辱使命。后历任奉天、江苏巡抚;民国后,程德全曾任江苏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等职。晚年皈依佛教,1926年受戒于常州天宁寺,法名寂照,1930年病逝于上海。

张朝墉——我国第一座公立公园龙沙公园的建立者

张朝墉,字北墙,另另斗园。出身于书香门第,以善诗文、精书法名扬乡里,被人誉为夔门才子。清末,张朝墉离开四川,远游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入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幕府供职,主管屯垦事务。当时,程德全深感齐齐哈尔地处边荒,无休憩游览之佳境,于是派张朝墉主持修建公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受程德全委任,张朝墉选定城西广积仓址,创建公园。他按照自然地势,削阜为台,凿池其下。横架长桥,回栏九曲,艺树莳花,相继建筑了亭、厅、花坞等设施。园中建八角状亭子,名曰:龙沙万里亭。亭南侧建一大厅,雕梁画栋,古雅宽敞,程德全为之题额曰“冲气穆清”。此外,还筑有俱乐部、球房、茶园、花圃。园四周围筑土墙,空地种花植榆。因公园利用广积仓址,故名仓西公园(民国五年改为龙沙公园)。这是中国第一座公立的公园,当时,社会名流、官吏绅士,每天春秋佳曰来此“歌啸其间,为斯园生色”。

马六舟——创办齐齐哈尔第一所公立小学校

马六舟(1862—1917)字铭三,回族,四川成都人,清末廪生(一说贡生)。 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胆识过人并具有超群的才能,而且是民国时期撰修的(黑龙江志稿)中唯一一位被立传的知县,齐齐哈尔的第一所公立小学校就是他创办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充任程德全幕僚。二十九年程德全任齐齐哈尔副都统,留府中翊赞军政事务。历任木兰、巴彦县知县。三十三年在齐齐哈尔清真东寺创办“清真两级小学堂”,为早期新式回民小学之一。 1914年与马新斋等创办黑龙江回民共进会。

刘墭——教育的女诗人、学者刘墭,清光绪三十三年,随长子林传甲到黑龙江,办教育的女诗人、教育家、学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喜工诗文,其长诗《龙江怀古》,诗句优美,传颂至今。流传于世的《早婚》、《老女嫁》对卜奎风土民情的勾勒,至今令人难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635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