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

明朝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第1张

导语:《明朝1566》力图勾勒出一幅帝制中国后期官场生态的图景。在嘉靖与朝臣的多重博弈中,明朝终于保留了一丝机会,即将在龙湾新政中破茧成蝶。但在“万历十五年”的历史背景下,王朝的生命力已经被打破,道德终究代替不了技术。在政权命脉的延续耗尽了传统社会的最后一点力量之后,中华帝国后期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嘉靖“王者南术”

隐约是一年中最冷的冬季。这一天,看惯了老皇帝苍白面孔的太监们,不禁有些伤感——九五太阳之表雕像,难免抑郁!在课堂上,老皇帝仿佛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断断续续地给儿孙们讲他的治国之道:

古人称长江为河,黄河为河;长江是清澈的,黄河是浑浊的,长江是流动的,黄河也是流动的。俗话说,“圣人出,黄河清出”。但是黄河是什么时候清的?长江的水灌溉着两岸几个省的田地,黄河的水也灌溉着两岸几个省的田地。自古以来都是水清不可偏废。哈利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我用长江,废黄河,我能怎么办?相反,一旦黄河泛滥,就需要治理。所以我才罢黜了严嵩,杀了严世蕃等人。另一方面,一旦长江泛滥,我将管理它,这就是为什么我废黜杨廷和和夏衍,并杀死杨继绳和沈炼。

这是大陆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最后一集的经典情节。对于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嘉靖的这段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个典故:面对太子的规劝,一个人不应该承受太多的惩罚。在该用儒生的时候,大怒的汉武帝宣帝口误说:“汉家自有制度,本来是混着霸王道的,不过是道德教育和周政罢了!”说起来,电视剧里的嘉靖有点像美国历史学家斯特赖尔笔下的美男子菲利普。菲利普作为一个普通人眼中的傀儡,通过对朝廷各重要职位的人选和职能的精心安排,在幕后远程指挥和接管大局。当然,这并不是为了打动嘉靖,而是向我们展示了皇朝制度下皇帝心思的微妙和不可预测性。

不知为何,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总让我想起《雪中之刀》中肖旭临终时被人屠戮的场景——躺在床上难掩虚弱的老酷王消耗了几乎所有的精力,身边年轻的身影用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听着老人最不该倾诉的道理:

"...记住,既然坐在北梁王的位置上,就得能听你不想听的话,就得迁就你不喜欢的人。你要顾全大局,爸爸,因为你有自己的好恶和脾气,尤其是那些不记别人好的感受的人。

“当皇帝被称为不合群的人时,这就是君主和大臣的区别……”

垂死的人说真话。在他去世之前,这个大国最担心的就是徐家和北梁比肩的太子丰年。“爸爸,睡一会儿吧”这句话仍然时常在我耳边回响。嘉靖是为了教导他的子孙后代,大明的下一任掌舵者,王朝的未来和希望,一生积累的秘皇经,还有“王者之南”的秘术。在这里,编剧和导演们似乎在告诉我们,龙湾新政是嘉靖皇帝早已布局好的黑暗游戏。其实,我们不必等到隆庆和万历。学者们指出,早在世宗异常登基及随后的“大典”中,明朝廷就已经开始了嘉靖革新,而张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嘉靖革新的延续。

张《万历十五年》

看《明朝1566》的时候,有时候会有种读《万历十五年前传》的错觉。我记得万历十五年的开篇写道:

公元1587年,在中国,是明朝万历十五年,而支是猪丁亥。当日四海涨,一年四季无大事可讲。虽然气候有点反常,但北京夏季缺雨,疫情在5、6月份蔓延。旱情延伸至山东,南直隶却因降雨过多而遭受水患。入秋后,山西又发生了地震。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这种小灾难似乎每年都不可避免。小事情只要没有酿成大祸,就无关紧要。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其实是平淡的一年。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明朝看似普通,但“表面上看似末节,实质上却是之前发生的大事件的症结所在,也是日后兴风作浪的机会。因果关系只是历史的焦点”。从一开始,就给龙湾的创新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张之死,连故宫楼层空都蒙上了一层阴云。环境历史学家早就指出,气候的恶化及其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在黄仁宇眼里这无关紧要。他深信“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每个人的行动都受到儒家简单而肤浅的原则的限制,法律缺乏创造性时,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使目的是善意的,也不能补贴技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通过申时行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传统社会王朝制度下各级政府运作方式的不满。

一个熟读经典,文笔优美的人,真的有条件在御前给皇帝出谋划策吗?学术造诣深厚能成为政治家吗?25年前,翰林院编修徐世行(当时姓沈,但仍用祖先徐姓),对这些问题感到疑惑。然而,今天的大学生申时行已经将这一点融化,明白了其中微妙的秘密,因为我们的帝国是制度集权的,它的精神支柱是道德,它的管理方法依赖于官方文件。

道德官僚救不了危在旦夕的大明,更何况明末是一个道德无法保障的时代。指出黄仁宇的异端思想家试图用自相矛盾的理论动摇理学的大厦,而正统学者则碌碌无为。而政治军事改革者注定要在荆棘中独行,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有学者将南宋乃至整个元朝的历史称为宋元之变,而宋元之变带来的不仅仅是精英的地方化,还有明清时期乡绅的出现。北宋中后期以来,层出不穷的党争、南宋的政治清洗、蒙元入侵对儒生价值观的冲击、明朝建立以来专制统治的加剧,使得士大夫逐渐成为皇权和政治的附庸,更有甚者短命的士大夫政治逐渐异化为文官官僚政治。北宋北京“万物皆贵,唯有士大夫贱”的笑话只存在于笔记小说中。到了明清时期,成了成千上万科举文人的真实写照。难怪顾大叫:“无耻士大夫是国耻!”

事实上,黄仁宇强调行政效率的技术并不是大明的救命良药。李伯仲先生最近的研究,把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放在整个全球历史的视野中,把它看作是17世纪全球危机的一部分。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17世纪危机的主要原因,而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是东亚政治军事融合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此时需要的不再只是万历十五年提出的行政技术,而是更具现代性质的各种综合技术,尤其是科学技术。可以说,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以来的时代,民族运动已经越来越多地与技术联系在一起,但这些都不是黄仁宇时代的中国历史学家所能意识到的。

虽然《明朝1566》在最后为明朝留下了一丝生机,但这一丝生机到了《万历十五年》已经消失了——龙湾新政只给朱多了几十年的生存时间,并不能恢复中华帝国昔日的辉煌。黄仁宇笔下的1587年,不仅明朝这艘大老船即将倾覆,摇摇欲坠的中华帝国也在一步步地走向灭亡、垂死、下沉。在明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满清政权,看似庞大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夕阳西下前的最后一丝曙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626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