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对崇祯的评价

明朝那些事儿对崇祯的评价,第1张

朱由检是明朝统一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登上王位的,但他以“不亡国之君”的爱国勤政形象导致了“亡国悲剧”,其悲剧结局至今仍让人感触颇深。

《明史》对他的描述是“疑性,诚怒”。苛刻又忘恩负义,还生气就急着丢证据。“这种评价有些不公平。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没有哪个皇帝不疑神疑鬼,“性妄想症”显然是带有偏见的抹黑;仁茶”未必是大缺点。作为一个皇帝,任何一个简单的决定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充其量是严肃、有原则、不厚道,没必要戴上“苛刻、忘恩负义”的大帽子。这显然是历史学家对他们的人身攻击所做的。

诚然“我很强硬但我还是愤怒”,但18岁的朱由检登基时,是一个热血愤青,他的任性和倔强应该是大多数愤青的共同特点。作为一个愤怒的年轻王子,他跳到了国家权力的最高峰。在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政治家面前,这位毫无政治经验和政治手腕的年轻皇帝表现出“权威的突然丧失”,是正常的原因,远非严重的性格缺陷。

同为皇帝的康熙皇帝对作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评价:“他生在深宫,长在宝的手里,所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人。”康熙的评论比历史学家的中肯多了。在朱由检成为皇帝之前,他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君主。他对宫外的世界了解有限,基本上没有从政的经验,对政治的黑暗毫无经验。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意外当上了皇帝。他只是用自己简单的是非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好坏。当他纯粹的理想政治抱负在乱世中遭遇黑暗官场的四面楚歌时,他不知所措,孤独无助。他日夜焦虑不安。

一方面是强烈的责任感,一方面是自己无法前进的现实。抱怨别人完全失控,一个人开始不断折磨自己,讨厌自己,已经犯了六宗罪。他也憎恨和折磨他的大臣们。在任十七年间,他更换了50名内阁大学士,处决了两个内阁记录,处决和强迫了11名总督或知事,处决了11名知事。到崇祯十四年,狱中的正部级官员多达145人。如此激烈的反应绝不是他的先天性格,而是残酷现实所迫的心理障碍。

一般来说,帝王时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殊的政治机密,一般情况下的接班人都会受到人大的教导。朱由检的前任明熙宗朱由校16岁登基,他的父亲明光宗在他继位仅一个月后就去世了。他似乎没有多少经验就当上了皇帝,但因为他深受祖父明神宗的喜爱,他很久以前就成了皇帝的孙子。他继位后,身边都是祖父那个时代的老官员,至少间接得到了真传。这一点从他临死前在《魏忠贤》中对朱由检说的“要信,要做大事”就可见一斑。但是这样的政治意愿,对于单纯的朱由检来说,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刻奥秘。因此,朱由检行使皇权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摧毁宦官集团。当他完全陷入党争集团的绝境时,他在绝望中开始培养新的宦官集团。然而,摧毁一个政治集团是容易的,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来抗衡党争集团。

因此,朱由检登基后,既面临着天灾的严峻考验,也面临着人祸的巨大压力。雁荡集团被摧毁后,林东党是唯一的一个,一群头上戴着新的道德光环的“十字军”。他们整天在球场上浇油,不停地用舌头杀人,却对危机四伏的恶劣局面视而不见。正如后人所总结的:不是所有的林东人都是君子,但也不是所有的阉党。严重的信任危机,让曾经的君臣崇祯变得水火不容,对于一个年轻又有梦想的皇帝来说,打击可想而知。当他说:“我不是亡国之君,你们都是亡国之臣。我还没瘦到不能做学问。时至今日,大臣为何不相随?”其中的辛酸,不是后世每个历史学家都能理解的。在场的人大多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个多疑多疑的国王。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把一个政治洁癖的皇帝彻底逼成了疯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623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