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旅游线路。它包含着取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它起源于西南和西北边疆的古代茶马互市,兴盛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兴盛于二战中后期。茶马古道分为川藏路和滇藏路,滇藏路连接川藏路,一直延伸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这是云南和越南之间的茶马古道),直到西亚和西非的红海沿岸。茶马古道沿线有三条主要路线:青藏线(唐蕃道)、滇藏线和川藏线。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代,发展较早;川藏线是后期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这三条路都与昌都有密切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经昌都,它们的发展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贸易,盛于唐宋,盛于明清,盛于二战中后期。茶马古道分为川藏路和滇藏路,滇藏路连接川藏路,一直延伸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这是云南和越南之间的茶马古道),直到西亚和西非的红海沿岸。
陕甘茶马古道是明代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贸易形成的。此时所谓茶马古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茶马指的是卖茶给马(这里的茶和马都是商品)。使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有几百万公斤的茶叶要贩运(从四川到西北),清朝有几千吨。马不能胜任,所以使用骆驼。明清时期,政府对茶叶的销售实行区域控制,因此陕甘的茶马古道是中国唯一一条可以跨区域销售茶叶的古道。
西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安,即雅周的茶叶产区,经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到达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4000公里,历史超过1300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与内地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形成于公元6世纪晚期。它起于云南主要茶叶产区西双版纳的伊吾、普洱,中间经过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香格里拉至西藏,直达拉萨。其中一些从西藏再出口到印度和尼泊尔,这是古代中国与南亚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特的货物原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历史悠久。
茶马古道的命名者穆和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茶马古道的研究模式和意义》的文章,他们认为:
第一,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最高的贸易通道。
第二,茶马古道一直是一条民族融合和谐之路,见证了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千百年来因茶而形成的血肉之情。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人的货物运到藏区,我们这里却不生产这些东西?不,这只是为了连接西藏人和中国人的心。”这是藏族人民对茶和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也是如此。
再次,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大量证据。澜沧江发源于青海,流经西藏,进入云南,经过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最后从越南流入南海。正是产于澜沧江流域的云南大叶茶的远征,联系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文化渊源。虽然茶马古道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有很多民族,但是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之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少有的例子,无疑也是茶马古道的又一大贡献。
第四,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通道。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商品承载文化,茶马古道也是宗教之路。基督徒和商人走在一起,给这些地区带来不同的信仰。如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在滇川藏“三角”的丛林中,有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茶马古道”,是世界上传播文明文化最高的古道之一。其中,丽江古城拉市海、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古镇、祥云县云南驿、普洱市那柯里是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因为康藏是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巴赞、牛奶、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要吃高热量的脂肪,但是没有蔬菜,又热又干。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不仅能分解脂肪,还能防止燥热。所以藏族人在漫长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内地公务员和军事战役需要大量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交界地区出产良马。于是,茶马互补贸易,即“茶马互市”应运而生。就这样,藏区和川滇交界地区生产的骡马、皮毛、药材和茶、布、盐、器皿,以及川滇和内地生产的茶、布、盐、器皿,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和山谷中由南向北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繁荣,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是指唐宋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茶马互市形成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具体来说,茶马古道主要分为两路,即滇藏路和川藏路。滇藏路起于滇西洱海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查雅至昌都,再从昌都至卫藏地区。川藏路从四川雅安产茶区开始,先进入康定。从康定开始,川藏公路分为两条支线:北线从康定向北,经过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到达昌都(川藏公路北线),再从昌都到卫藏地区;南线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今川藏公路南线),再从昌都至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对茶马古道的习惯性认识和理解。事实上,茶马古道除了上述干线,还包括几条支线,如雅安至松潘乃至甘南的支线;川藏路北支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至青海玉树、西宁乃至周涛(临潭)的支线;从昌都向北经鲁乌旗、丁青至藏北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今青藏线)也应纳入茶马古道。有学者认为,虽然甘肃和青藏地区也是茶马古道向藏区运送茶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也确实与唐蕃古道相交,但唐蕃古道是另一个具体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不同。而且甘肃和青藏地区在历史上并不在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上,只是茶叶运输和储存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和“唐蕃道”这两个概念的共存,足以说明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
历史上不仅有一条茶马古道,还有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川藏路、滇藏路、青藏路(干青路)为主线,众多支线、附线为辅的道路系统。它横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延伸到南亚、西亚、中亚、东南亚,远至欧洲。三条路中,川藏路开通最早,车流量最大,历史作用巨大。本文只讨论川藏茶马古道,其他道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茶道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也经由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答,大量销往欧洲和亚洲,使其逐渐成为国际门户。这个国际门户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族发生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传播到海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通过与蒙古边境的茶叶易货贸易向土耳其出口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通过回鹘和西域,以茶马互市的形式运往西亚、北亚、阿拉伯等国,再到西伯利亚,最后到达俄罗斯和欧洲各国。
自唐代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茶马贸易。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禧年元年,蒙古的回鹘地区带动了马茶市场,开创了茶马贸易的先河。北宋时,茶马贸易主要在陕甘一带,义马的茶叶取自川蜀,并在成都和周琴(今甘肃天水)设立茶马收购公司。元朝政府废除了宋朝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明朝恢复并强化茶马政策,把茶马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在明太祖洪武时期,最好的马可以交换120公斤茶叶。明朝万历年间,下令一等马换茶叶30篦,二等马换20篦,二等马换15篦。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红茶有何美,羌马有何异。”“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显示了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繁荣昌盛。到了清代,茶马控边的政策有所放松,私人茶商也多了起来。茶马贸易,花的茶多,得到的马少。清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从隋唐到清朝,以马交易管理边境的制度历经了近千年的沧桑。在茶马市场漫长的交易岁月中,中国商人在西北和西南边境地区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条崎岖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其实是地道的马帮路。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总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龙、工布江达、拉萨,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航线全长3800多公里。沿着两条主线,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古道上有成千上万辛勤劳作的商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征途中,千百年的山川幽谷的宁静被清脆的钟声和奔腾的马蹄声打破,开辟了一条对外贸易的道路。在雪域高原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忠贞不渝的性格。锻炼了他们辨别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不仅是贸易经商的商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索者。他们以自己的刚毅、勇气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向茶马古道倾注了一条生存、探索、生命之路。
历史证明,茶马古道本来就是一条超越人文精神的道路。马的每一次踏上征程,都是一次生死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难险阻非比寻常,但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能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耐心,升华人的灵魂,衬托出生命的真谛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兄弟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一路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大量的佛、菩萨和高僧,以及各种神兽、贝壳、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图像。那些或粗犷或精致的艺术造型,为古道的漫漫征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圣洁和庄严,也为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从漫长的唐朝到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历经千余年的沧桑,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大走廊,连接了沿途各民族,发展了地方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思想也在空之前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商队身影已经消失,清脆悠扬的驼铃已经远去,从远古飘来的茶香、草香也已消散。然而,祖先们在茶马古道上留下的足迹和马蹄印,以及对远古时代的无数记忆,都化作了炎黄子孙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永无止境的艰苦奋斗精神,将镌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永恒的丰碑,中华民族的光荣与辉煌将照耀世世代代。
旧时昌都与外地人畜交流的小道,是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金沙江上架起铁桥,打开了滇藏通道。宋代“关山失守,无法贸易”,茶马贸易的主要市场移至西南。
元代大力设置驿道和驿站。
明代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到了清代,驻藏邮局改名为“唐”,对唐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量增加。
抗战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西南大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昌都成为西藏东部的商业中心。
茶马古道的历史路线有三条:青藏线(唐代古道)、滇藏线、川藏线。
滇藏线上的茶马古道出现于唐代,大致类似于现在的滇藏公路,即从云南大理出发,向北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