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
毕竟微信还是腾讯的,张小龙也是。
2000年,张小龙被《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形容为“可悲的人”,因为张小龙的FoxMail是免费的,而他越来越出名,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将这个产品商业化,也就是赚不到钱。
早在98年,周在接见张小龙时就批评过张小龙。你得打广告,然后盈利。而张小龙从来不把它当回事。只要有情怀,有用户,其他都不重要。后来,周就纳闷了,这样的人怎么会做微信呢?
当时Foxmail如日中天,腾讯刚刚10万用户,Foxmail有200万用户。
《人民日报》文章发表一个月后,张小龙选择把Foxmail以1200万元卖给一家名为Broad Internet的公司,然后买了一辆车去了西藏。5年后,博达走下坡路,Foxmail和张小龙被打包卖给腾讯。
然后是微信,被神化的张小龙。
2010年,小马对如何移动化很迷茫。有一天,他在负责QQ邮箱的张小龙那里看到一个叫Kik的App。他觉得这种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IM会对QQ造成威胁,于是给小马写了一封邮件,小马很快回复了他,于是微信就开始了。
张小龙当时不知道的是,作为小马“自己人生革命”的一部分,还有另外两个团队在做微信,名字一样。张小龙第一次做出来发布后,同样在做的无线事业部的人很恼火,无奈只好改名为Q信。
在微信1.0到2.0的过程中,用户其实并没有爆炸,2.0的语音功能只是让微信延续了一个生命。当时早一个月上线的米聊也比微信早一个月推出语音功能。两者的用户基数差不多,都是500万左右,相等。而且市面上类似的产品数不胜数。
接下来的2.5-3.0版本是让微信脱离对手的版本。为了加入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的微信爆发了。这些功能是陌生人社交的痛点。
张小龙大概没想到的是,这次爆发会如此彻底。当时张小龙和Harvey、Justin(当时微信开发团队成员)一起吃饭,聊到国外一个叫bump的产品,通过晃动手机交换名片等信息。仅限于熟人,而且规模很小。后来有几个人想为什么不能只摇手机,干脆不要留在熟人那里,陌生人都可以摇,那大家都可以用。所以摇一摇,它就很合得来。
其实这个痛点在QQ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在QQ初期,马和其他几个创始人都要打扮成女生和别人聊天,也是陌生人的社交。人的好奇心是无限的,尤其是对异性陌生人。
当QQ绑定了你所有熟人的社交关系,并且过于庞大的时候,人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身份来重新洗牌自己的社交关系。微信恰好在这个时候搭载了这个功能。就像你在泡妞的时候,为什么不试试微信,而去申请一个新的QQ?
这个版本的微信就像秋明山上的86。一亿用户看不到阿木等竞争对手排放的废气。
2012年4月19日,iOS版微信4.0发布,朋友圈入口开启了微信社交平台的进程。
当你在微信上以新的身份逐渐建立起新的社交圈,你需要一个平台来表达你的情感观点,就像QQ空,但你不需要空的开放性。所以朋友圈的私密性可以更方便简单的维护自己建立的社交关系,并使其依赖于此(刷存在感,获取好友最新消息)。
就像早期的空房一样,朋友圈大大增加了用户的粘度。后续版本还把QQ的视频聊天功能搬到了微信上。
终于在7月,微信推出网页版,触角伸到了QQ最初的地盘。这个月,张小龙在腾讯做了8小时20分钟的演讲,178页PPT。他讲哲学,讲产品,讲人性,没人能打断他。
张小龙一战成神。
次年1月,微信用户突破3亿。最后,没人能威胁到微信。
14年微信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同年张小龙不得不面对。
Foxmail
一样的东西——商业化。独立事业群的成立,也预示着以小马和马丁为首的高层将商业化交给了张小龙。不想再交出产品的张小龙终于从Foxmail的乌托邦中走了出来,大概是在想:既然商业化无法避免,那就自己完成吧。
身处前线的张小龙终于走上了马花藤走过的路。
承载着腾讯转型理想的微信,必然要开放越来越多的接口,整合金融、电商、O2O、游戏入口、广告、内容,最终形成腾讯QQ之外的另一个完整生态。
当你回过头来看马花藤带领QQ走过的路,不也是这样吗?
张小龙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尽力减少这些商业化对他产品的影响。即使有内部项目排队接入,张小龙也要跑一个半月才能做决定。
至于产品,张小龙的乌托邦还是存在的,而这个乌托邦能存在多久,取决于神话中的张小龙能否在庞大而复杂的商业利益版图中纵横捭阖。
套路一样的微信,最终也会达到和QQ一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