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到底是怎样的刑罚?为何在古代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西厢艳谈2022-07-09  18

百科,一问一答,听大狮子回答。

经常看历史剧的朋友,总会听到“流放”这个词。每当犯人听到“流放”这个词,他立刻一脸绝望,仿佛生命走到了尽头。

问题来了。所谓的“流放”是一种怎样的惩罚?为什么古人的反应和死刑差不多?其实在古代,流放真的很可怕。古代信息不流通,交通不好,人被流放到鸟不生蛋的地方。很有可能,游戏在他们到达目的地之前就结束了。

正所谓“被流放,终身无望。”在古代,你被流放的地方不是极北就是极南。北方寒冷,南方充满了毒虫和瘴气。十有八九,它再也回不来了,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么死的。在远离寺庙的地方渺小如蝼蚁还不够绝望吗?

纵观古代法律,流放者至少被判十年监禁,甚至无期徒刑。一个人被遗弃在一个陌生而荒凉的地方,周围是未知的生物和极端的气候。如果他想找人倾诉,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久,这种环境想想就崩溃。

再者,流放是苦役。一路没有车马。大多数时候,你可以用两条腿走路。偶尔可以坐船。还要提防船夫拔出钢刀,问你要吃“云吞面”还是“刀削面”。一路上,押送凡人的军官总是把俘虏当成苦力或者发泄对象。如果他们心情好,就会轻装上阵。如果他们心情不好,就会拼死一搏。很多犯人在路上熬不住,待在目的地只是另一种折磨的开始。

如果是男犯,还不如说如果是女犯,那就更惨了。清代李伯元写的《人间地狱》,讲的是女囚被发配的过程,一路往上,被当作穷官的玩物。经常有学徒跟着跑腿官去客栈或者没人的地方。只要给几个老钱,他们就可以对女囚无礼。多么悲惨的一个词!

唐代八大人之首韩愈,因将佛骨形容为鸡骨,被贬至距长安近1900公里的潮州。在这片充满瘴气和毒虫的土地上,韩愈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只好和动物说话。为此他还写了一首《献给鳄鱼》,让鳄鱼乖乖听话,不要乱来。在此期间,他还开发了许多“黑暗料理”,并详细记录了蛇、青蛙、马蹄蟹等东西的烹饪方法。因为经常找野味吃,好几次差点死掉。

与韩愈非常要好的柳宗元也被流放到离长安1200公里的永州。在爬山和与各种虫子搏斗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西山宴开始游记》,用诗的形式诉说自己的苦难。

清代第一个流放地是上阳堡,位于辽宁铁岭。吴三桂被灭后,很多臣服于他的大臣都会被流放到这里。到清朝中期,流放最多的地方是黑龙江宁安的宁古塔,郑之龙一家就被流放在这里。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后,伊犁成为新的流放地,晚清名臣林则徐流放新疆五年。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害怕流放的原因,除了流放的地方比较野外,不适合生存,距离远死亡率高,还有可能因为水土不适被政敌暗杀。除了这些原因,对于那些一心为官的士大夫来说,出了朝廷,就对人生失去了希望,这种感觉就是生不如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547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