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格孜亚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以西的岳古宗列曲。黄河并非发源于喜马拉雅山。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历史
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是古黄河的孕育期。中更新世时期(115万年至10万年前),古黄河诞生并成长。在更新世晚期(10万~ 1万年前),黄河形成了海洋水系。
黄河上下游的历史变迁范围从北部的海河到南部的江淮。据史料记载,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大改道20多次。
关于黄河源头最早的记载是战国时期的《尚书·龚宇》,有“引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积石”在今天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离河源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侯、李道宗奉命攻吐谷浑,兵至星宿川(即星宿海)、大白海(即扎陵湖)看积石山,游河源。长庆元年,刘派出使范,途经河源地区,得知河水源头出自梓山(今巴颜喀拉)。
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请使臣企鹅之虎,来寻河之源。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才弄清了两个大湖(元史称“尔居泽”,合称“阿拉淖”)的位置。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拉西和舒兰奉命勘探这条河的源头。探源之后,他们画了一幅星河源头图,写了一部《河源》一书,指出“源头有三条河流入东边的扎陵湖,都可以看作是黄河的源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喇嘛楚尔钦藏布、兰木占巴被派往河源测绘。
乾隆年间齐所写的《水路略》中指出,黄河上游源头为三河(黄河源头以北的扎曲,中游的列曲(或玛曲),南岸的卡日曲,中游的阿勒坦河(或玛曲)是黄河的“源头”。
1952年,黄委会组织调查组对黄河源头和通天河调水入黄的可能性进行了调查,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为黄河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