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位于苦寒之地,领土也不广阔,为何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国位于苦寒之地,领土也不广阔,为何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第1张

战国时期,燕国的疆域并不大。南起沂水谷地,北至内蒙古赤峰。气候寒冷,所以它没有成为强国的资本。然而,燕国拥有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冶铁技术和农耕技术,促进了其农业的大发展,使其经济可与中原媲美。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开始流行。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知名度,燕国都处于诸侯国的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佼佼者。

颜的农业耕作技术也很先进。他们利用境内丰富的水资源,注重水井的挖掘和利用,在井上使用抽水工具“唐菊”。严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垄耕”和“粪田”,促进了粮食增产,平均亩产至少100公斤,超过了当时大多数国家。

战国时期,燕国掌握了先进的炼铁技术,如块状炼铁、生铁冶炼和铸造、块状炼钢、铸铁脱碳、退火软化工艺、淬火工艺等。国内农民在生产中广泛使用铁制农具。今天河北兴隆燕国遗址出土的许多铁农具,都是燕人用高温制成的生铁熔液铸造而成的。这种冶炼方法大大提高了铸造效率和铸造质量,使燕国农民使用的铁锄具有坚硬耐磨的内核和柔韧的铁保护层,因而极为耐用。

(郭艳·李铁)

从燕下渡出土的V型犁来看,这种犁前尖后宽,尖端有直边,增强了穿土力。当时其他国家大多用铁制造武器,较少用铁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以当时强大的秦国为例。秦墓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仅占全部生产工具的11%,其余大部分为青铜工具。

燕国铁制农具的广泛普及,使精耕细作成为可能,燕国的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燕国在生产上实行“垄耕法”,出现了最早的垄梯田和垄沟。雨季有利于排水,旱季可沿畦灌溉,可有效起到抗旱排水的作用。

燕境内有沂水、滹沱河、滦河等多条河流,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燕国的城市一般位于河边阶地上,城内水井很多,有相当一部分是挖来灌溉农田的。聪明的燕人发明了“唐具”这种工具,用来从井里打水。井边立着一根杠杆,一端系着吸盘,另一端系着重物。利用杠杆原理打水,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随着水利的广泛应用,燕国从战国时期的一年发展到两三年。

先进的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燕的国力。据《战国策·燕策》记载,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维持十年。严甚至还有余粮可供酿造。今天的考古学家在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发现了大量燕国的酒器,这说明酿酒是燕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燕国的粮食产量除了满足日常消费外,还有相当的盈余。

颜的粮食亩产量也很高。魏、齐、秦,分在中、东、西部。他们每亩生产多少?经过“节地”改革后,魏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土地资源,提高了亩产量。根据自己的描述,魏国的亩产量是“每年一石半,即每粟150石。”秦国的地理条件比中原略差,但秦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亩产一小时有收成”。如果换算成市斤,亩产120斤左右。齐国的粮食产量是“中田每亩20担,上田每亩27担,下田每亩13担”,而燕国平均每亩产值至少在150斤以上,大大超过齐威秦。

燕国所在的幽州地区,据《周礼》“五谷三分”。这“三种”指的是谷子、黍、稻三种作物。其中小米是小米,小米是高粱,大米是大米。由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气候变化史上的温暖期,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燕国可以有余粮,可以做到“粟支十年”。近年来,燕下渡遗址上出土了许多战国时期燕国的大型粮仓遗址,这是燕国粮食丰富的有力证据。

燕冶铁不仅作坊多。而且规模还不小。杜妍5号工地炼铁车间,占地9万平方米;23号工地的车间占地17万平方米。这么大规模的炼铁车间,一般都是政府办的。1 9 6 5年,燕下渡4号墓出土的两批铁剑已经淬火增加硬度,在当时各国中处于领先地位。

(燕下渡五号遗址)

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颜的厉害。在燕下渡44号墓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件“铁斗笠”,是用带铁叶的皮带制成的。它由89片萨格勒布叶组成,高26厘米,宽24厘米,顶部是两片半圆形的萨格勒布叶,底部是七片长方形的萨格勒布叶,每片萨格勒布叶的尺寸为4x 5厘米。它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铁甲。在冷兵器时代,铁甲对士兵的保护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燕军虽然人数不是特别多,但是战斗力强,伤亡率低。

战国时期,楚国以其锋利的铁制武器而闻名。但燕国出土的铁制兵器与楚国的铁制兵器比较,燕国的铁制兵器并不比楚国的差。郭艳淬硬钢剑是中国最早的淬硬钢剑。铁的发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造出如此高级的铁。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初期,燕国就掌握了铁制武器的制造,其水平和质量并不落后于楚国。

(盐沸腾图)

燕国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传统农业,他们的盐业生产也很发达,给燕国带来了巨大的收入。《逸周书》记载幽州自古以渔盐为利。著名的管仲曾经评价当时各国的经济说:“楚有汉之金,齐有运河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烹饪,此为之国”。辽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盐的主要产地之一。所产盐质量好,产量大,名曰“辽东烹”。燕辽东盐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韩非子说:“山、沼、林、盐,是国之瑰宝。”战国时期的盐业在燕国和齐国最为发达,所以管仲称燕国为“殷王之国”,因为这笔收入是隐性的,其他国家并不知道这笔财富有多大。

令人惊讶的是,燕国的养蚕业也非常发达,养蚕是燕国很多农民的主要副业。《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颜不作畜,而作蚕”。燕国农民饲养桑苍丝,纺织成帛,既满足自己的需要,又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使燕国的帛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

(舞阳颜斗复原图)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依赖于商业。燕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燕城市的发展。

燕国的都城舞阳是战国最大的都城,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武城周长25000米。城北是燕国宫殿区,周围是各种官办的手工业作坊。市民居住在远离宫殿区的地区。舞阳内城有四条河,既保护了宫殿,又解决了舞阳的供排水问题。整个城市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燕国强大的统治力量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季承)

燕也有大中城市如、中都、卓城等,其他城市如襄平、榆阳、、等都相当大。《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和高见礼在燕市饮酒,醉得魂飞魄散。高见礼击楼,荆轲与贺在城中唱和,恍如隔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燕国城的繁荣。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燕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战国七雄中是比较先进的。铁器在燕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带来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燕的商业也比较发达。盐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发达的商业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发展。这些都是燕国称霸北方的重要基础,也是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资本。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5217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