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第1张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两大重点内容。产业是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制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实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语境,时代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文化断层制约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考察传统文化,首先要筛选出什么是优秀文化,而当我们把优秀文化转化为现代性时,就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全球化背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提供了多种渠道。在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文化分区。文化不是自封的存在,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能否与现代社会对接的起点和标尺。

产业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传统文化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精神价值支撑;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独特创造力的源泉;传统帮助文化产业获得品牌效应。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途径有:加强创意研发,推动传统文化资本向文化产品或服务转化:实施“文化+科技”战略,为文化产业插上传统文化的翅膀;培育文化消费群体,开拓传统文化市场;推动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应遵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政府与市场相协调、保护与发展相兼顾、传统与现代相衔接的原则,促进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和健康发展。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根发芽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和交锋更加频繁。如何更好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文化作为一种市场化的产业形态,涉及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重要的传播载体。与其他方式相比,文化产业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文化产业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纪录片、电视剧、书籍或其他以视频或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可以借助传统的图书、报纸等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进行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可以有效打破时间和空的限制,实现最大的受众覆盖。而学校教育、传统民间艺术技艺的传帮带、民族传播等传播方式只能局限于特定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空和传播人群,传播广度有限。

其次,文化产品的传播更有利于大众接受。文化传播要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要靠大面积的传播广度,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它,了解它,更重要的是要让它更好的被接触到的受众接受。工业制造的文化产品要赢得市场,必然会以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大众文化形式呈现。流行文化通俗、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比如,一些电视节目由既有表达能力又有学术造诣的学者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和讲授,一些原本埋藏在《二十四史》、《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中的晦涩深奥的历史和思想变得生动形象,打破了专业化的门槛,让普通人也能理解和接受。可以说,那些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剧,能够在日常的娱乐休闲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众的头脑和内心。

基于以上文化产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意味着其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更好的提升。由此可见,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2.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文化的发展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果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就成不了“产业”。因此,文化产业必须包含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中国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中记录和流传的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各种古代神话传说、传奇小说、民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字画、古董文物等。,可以为影视作品、图书出版、文化节目、教育培训、收藏市场等文化产业覆盖的领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创意支持。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好的受众基础,文化产品赢得了受众就赢得了市场和利润。近十年来,大量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影视作品得到了国内观众的普遍认可,获得了丰厚的产品利润。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的好评,与选手吴亦舒相关的文章和报道在电脑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被转发。2014年,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内容的《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约1000万元,却产生了3亿元的收入。这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欢迎。当然,它们离不开产品本身的精良制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需要处理的几个问题

1、观念要有文化自觉。

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大的军事、经济、文化势力的入侵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被打破。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种反对传统、以西化为主的文化自卑心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重拾文化自信的需要。为了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业也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自觉,充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花木兰》、《功夫熊猫》、《日本龙珠》等好莱坞著名动画电影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思想元素,获得了极佳的市场效果。中国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是老样子,我们的文化产业要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以产业发展中的文化自觉,积极发掘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创作更多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作品。

2.实现文化产品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现文化产业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文化产品的内容是核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与今天不同。要让今天的人接受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时代语境对接起来,让传统产生当代价值和意义,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转化。

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传统适应现代”,从社会现状出发,赋予传统新的内涵。比如传统的孝道文化,今天人们对老人的孝道不可能和古代一样,这就需要对孝道的内涵和行为进行新的诠释。再比如,随着人们审美倾向的改变,一些优秀的传统艺术要想在当下得到有效的传承和认可,就需要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和包装。另一方面,“现代向传统学习”意味着在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可以加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有些歌曲继承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是当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也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内心感受。

3.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生产水平。

文化产品的生产水平决定文化产品的质量,文化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其传播效果。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水平,首先是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新性。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创新不足,抄袭现象非常严重,容易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降低受众的接受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需要从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那些“新”的内容,思考新的表达方式。二是提高文化产品创作者的素质。虽然制作文化产品的技术日益发达,但文化产品最终是由人来生产和制作的,没有高素质、高精尖的生产者,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真正制作和表现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就要对文化产品制作者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基本的产品制作能力,还需要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507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