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以前叫什么名字

中关村以前叫什么名字,第1张

归纳起来,关于中关村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由“中湾村”改造而来。中关村最初被称为“中湾”。据说以前是永定河的老路,那里有干涸的河流。当地人叫它中湾,村子形成后,就叫中湾村。河流逐渐消失后,人们谐音称中湾村为中关村。

第二种说法:它由“管仲茶馆”演变而来。据说在明朝,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太监攒了很多钱,所以他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开了一家茶馆,并把它命名为“管仲茶馆”。因为太监不能做生意,“管仲”这个词暗示茶馆是太监开的。“中”字的意思是“内”,过去指宫中的太监。后来,这个茶馆附近逐渐形成了村落,地名就叫“管仲”。清末编图时,将“管仲”改为“管仲”,后面加了“村”字,出现了地名“中关村”。

第三种说法:由“住官村”演变而来。相传清漪园(今颐和园)和圆明园建成后,历代皇帝和皇后都非常喜欢里面的景色,一年有大半时间住在里面,召集大臣,处理国事。因为离城远,大臣们怕早上赶不上,就在离清漪园、圆明园不远的村子里租房过夜,称为“聚官屯”。后来英法联军烧毁了清漪园和圆明园,大臣们不再在此租住,但“聚官屯”的名号流芳百世。

流传下来,后来谐音叫“中关村”。

第四种说法:是来自“中官坟”的神话。据说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太监管事,在这里买了几十亩地,打算作为退休和安葬的地方。几年后他去世了,实际上就葬在这里,取名“管仲墓”。“管仲”这个词过去是指太监。后来,死了的太监也葬在这里。时间长了,这一带就成了专门埋葬太监的墓地。村庄形成后,人们因忌讳“坟”而改名为“管仲村”,后谐音为“中关村”。

说法五:由“中官屯”演变而来。清朝雍正年间,蓝旗营地区设有五关,即五道庙东门、苏州街西门、石板路南门、成府北门。兰旗营在汛期守在四关,被称为“中关”,扼住了西南到东北的要道。后来,在管仲一带形成了一个村庄,叫做“钟官屯”。后来改名为“中关村”。历史上是否有“关贸总协定”,它是什么样子,现在没有证据可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480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