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历史沿革

8寸照片2022-07-08  14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白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汉时期,由于蜀道的毒道,大理与内地的联系极为密切。王侯在张骞西域归来后对这段话的汇报,引发了梁武帝治理西南边疆的野心。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l09年),汉朝在益州郡下设置俞晔、云南、协隆、苏比、唐翠、不畏等郡。隋和唐初,居住在洱海地区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种植水稻和饲养牲畜,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洱海西部,建有太和、杨木坝、大理等大城市。洱海南岸建有石河、石桥,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朝兴盛时,洱海周边有张萌、月泗、浪丘、施琅、勐社等六个“诏令”(部落)。中蒙六圣旨位于南方,故称南诏。公元738年,在唐朝的支持下,梦社诏书征服了其他五诏书,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之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至大渡河,南至越南,西至印缅边境,东至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

南诏经历了从第一个国王西努洛到最后一个国王舜华真的13个君主的统治,公元897年被权臣郑迈斯所灭。段在云南真正的发展是在南诏年间。相传云南段氏家族的第一功臣是段赤城。他杀死了蟒蛇,被当地白族人崇拜为“主人”,意为当地的守护神。然而这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其真实性无从考证。

历史上,段氏家族为南诏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在唐玄宗,安南贪婪暴戾,对那里的“唐默满门”族群进行残酷剥削,一桶盐换来他们的一头牛。少数民族不堪压迫,随南诏将军迁都,攻占安南本部,获得了今天红河州、文山州南部的疆域。可以说,段家为南诏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段氏家族一直在南诏政权中担任要职。

在大理国建立之前,相关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出现“大理”一词。据大理史书记载,“大理”一词源于南诏第十一国王世龙的国号“大理国”。“理”与“李”谐音,意为“治大理、富国、兴民族”。

南诏后期,统治集团出现了贵族权贵独断专行的局面。89年,第11任南诏皇帝王世龙改名为“大礼国”,试图“以礼治国”,试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92年,权臣郑迈斯杀了南诏第十三任国王顺化镇,灭了延续近200年的南诏,建立了“大昌火”。1927年,东方使臣杨干真杀了大昌和第三王郑隆绪,灭了大昌和国家,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国号“大天兴国”。十个月后,杨干真废了赵善政,自立为王,国号“义宁国”。

他们互相混战,征收重税,人民纷纷起义。1937年,通海使段思平以“减税、五谷、米粮、服役三年”为承诺,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灭杨干真“大义宁国”,占领大理地区,建立新政权,史称“大理国”。从此,“大理”开始作为国名出现在史书中。

公元902年至公元937年的30年间,南诏覆灭后,洱海地区三个短命王朝仓促更替,百姓苦不堪言。在解体的历史背景下夺取政权的段四平建立政权后,“更易改制,毁苛令”,实行新政,改革旧制度,实行礼治,以国名为“大理”,即调整各方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礼”是“治”的代名词,“大理”就是“治”的意思。此后,“大理”二字作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属地名而沿袭至今。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476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