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

什么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第1张

挺进大别山是军事奇迹

看解放战争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挺进大别山会把当时中原最强大的野战军拖垮、打薄。从最初的14万大军到7万大军离开大别山,损失不小,以至于很多人仅凭数字就把挺进大别山当成了失败的战斗范例。

这些都是由于缺乏战略考虑或无法了解当时中国的解放形势而产生的错误观念。解放战争第二年,国民党在四面出击失败后,转移重点进攻,关中最重要的地区是山东和陕西。在国民党的打击下,这两个革命根据地不断被压缩。到1947年3月,胡宗南的国民党军占领延安,毛泽东率中央到陕北山区。在国民党由北向南的夹击下,山东野战军的活动空越来越小,战略迂回空逐渐被压缩。

此时延安和山东都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局面,经济比军事更困难。由于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我党虽以“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为战略目标,但战争仍在面积较小的解放区继续,战争对经济的压力更大。许多根据地面临着吃饭困难的问题。

面对战略被动的局面,毛主席决定打破这种被动局面。蒋介石应该没有想到,毛主席在陕西山沟里转悠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的巧妙办法。这一次,毛主席把目光聚焦在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中原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也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中心。

中间横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临黄河,南接长江,东临运河,西临汉水。占领中原,可以南扼长江,东攻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我不能不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他敏锐地发现了国民党的咽喉,既软弱又重要。这个地区就是中原,要想立足中原,就需要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大别山是我军历史上的伤心之地。那是解放战争爆发的开始。当时国民党动员了30万人,围剿了我们中原野战军的6个成员。最后,中原野战军被迫撤出大别山。冀鲁豫解放区距离大别山几千里。往南到大别山,要穿过国民党控制区,要和几个国民党军团擦肩而过。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动作。

毛主席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刘邓”军。刘伯承元帅得知毛主席的意图后,仔细研究了南下大别山的军事路线。他知道这是一次风险极大的军事行动,是一次利润巨大的军事行动。作为我军高级指挥员,刘帅深感此行责任重大。稍有不慎,不仅是几十万战士的生命,更有可能影响整个解放战争。因为毕竟这次南方之行太危险了,太危险了。

这也是我军主力第一次跳出外围作战。它是一支锋利的矛,没有后方支援,没有伤员安置,没有弹药补给等。它很锋利,但是很脆弱。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对进入大别山也作了三个未来估计:一是没到大别山,被打回去;第二,到达大别山,守不住,被打了回去;第三,到了大别山,我们站住了。

毛主席从来都是一个“自信二百年”的人。在他的一生中,这样悲观的估计很少出现。由此,可想而知挺进大别山的难度。刘邓的两位首长也曾为军队的生存而担忧,但1947年6月的一个晚上,当刘邓的首长接到毛主席从陕西发来的电报时,上面写着“陕北已变得困难”。看到这种情况,两位首长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向南进入大别山的旅程。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的军队,以4个纵队12万余人,在林普集至章丘镇150公里段,突破天险,一举渡过黄河。然后刘帅命令部队在黄河佯攻,让蒋介石昏了头。此后,刘邓率领大军南下,留下了列国。国民党醒来的时候,刘邓已经南下了。

从1947年8月7日起,刘邓的军队开始行动;11号,过陇海路;17日,渡过黄河泛滥区;18日,他又渡过了沙河;24日,渡汝河;27日,刘邓的军队渡过了淮河。开启了大别山的新征程。

刘邓花了半个月时间突破了敌人的几道封锁线,安全到达大别山。大别山的形成比想象的更加严重。当时广西系统统治大别山,在其管辖范围内实行严格的压迫政策,使我军进入后难以建立根据地。然而,天道酬勤,在刘邓军队的努力下,创建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挺进大别山不仅是军事反攻,也是经济政治反攻。它把战争引向敌占区,减轻了陕鲁的压力,减少了解放区的战争,缓解了解放区的经济,政治上打响了反攻的号角,给国民党以极大的震撼。

“挺进大别山”是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战略转变,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是毛主席高超战略思想的体现。战术上,“挺进大别山”是这一时期我军唯一一次成功的外线作战,是一次无大后方的伟大胜利。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堪称奇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456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8
下一篇 2022-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