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为什么产生

鲁滨孙2022-07-08  16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在道家。道教是什么?道教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会详细梳理。

道教是什么?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问题。综合各种观点,这个问题基本可以概括为:道教是起源于中国并广为流传的民族宗教,是中国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生于古代,产生于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建立。道教在唐代发展迅速,唐代达到顶峰,宋元明清时期在民间广泛传播。它是与儒教和佛教并列的伟大宗教。

道家老子至上,信奉多神教。道教善于包容一切。它从道教吸收精神修养,从民间吸收多神教和迷信信仰,从巫术吸收斋戒,从佛教吸收教义和教规,从儒家吸收哲学。

道家是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是最高的理念。道教派别众多,道教信徒分两类,一类是专门修道的道士,另一类是广大的信教群众。

分为道教修炼和符箓两大体系。道教有独特的规则,丰富的经典,众多的寺庙和许多杰出的人物。道教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散发着神秘的光彩。

此外,有必要注意的是:

“道”这个词出现的很早。比如墨子的非儒,“儒以为道”,这里的道是指圣人之教。“道”与“道”常被混淆。《抱朴子外篇·自传》说:“其内篇说仙方、药、鬼改生延寿,消邪致邪,属道教。”其实,《抱朴子内篇》是道家经典,而不是先秦道家的一系列文献。

道教是哲学,道教是宗教。道家哲学为道家提供思想基础,道家借用道家哲学。道家和道教有着相同的哲学终点。道教要崇拜道教创始人老庄,是一种必然现象。

《舒威释老志》中有详细介绍,介绍了道教与道教的关系及其渊源:

道教的源头来自老子。自说自话,与生俱来,有各种资源。在玉京,是神王教派;紫下,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而无德,有了感应,就无常了。轩辕被授予峨眉,被教导修身养性,大禹被教导学习长生不老之法,殷被教导道德。至于丹书紫字,是登玄飞步之道;玉的金光妙不可言,据说有灵洞。这样的文字是无敌的。以盐为教,可除邪除累,以雪洗心,积树功德,使德更好,甚至白日升天,永生于世。所以秦皇汉武,心甘情愿。皇帝在龙身上放了一个华盖,并设立了一个祭坛作为礼物。而张玲被古玉称为,因为有三百本《天官张本》,他的弟子帮了他一把,大获成功。寺内供奉,每入护法,有三元九府,百官一百二十名,各有神明,咸。

我们对什么是道教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那么回答主要问题:道教是怎么产生的?

东汉末年,张玲开创了米豆五道,张角开创了太平道,这标志着道教的出现。道教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就思想渊源而言,是神秘主义发展的结果。从统治阶级思想来看,儒家的宗教化和卜筮的神学化造成了道教的诱导氛围。

董仲舒的儒家把天打扮成万物之主,把君主描述成天在人间的代理人。天地之间出现了感应现象,人们可以通过上神坛等仪式祈求吉祥,减少灾难。《春秋范路》中的“求雨”后来被道教仪式借鉴。

占卜盛行,易经神秘化,人们相信占卜迷信和宿命论。唯心主义盛行,社会形成了道教的温床。从学术渊源来看,老庄的道家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试图从道家思想中寻找生命的寄托。经典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社会观念来看,广大民众深受封建统治压迫,希望摆脱苦难,愿意接受宗教观念。再加上巫术迷信的盛行,形成了道教产生的土壤。

另外,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刺激了地方宗教的产生,为地方宗教提供了借鉴。道教的出现在组织上有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方士散落在社会上。这些人信奉神仙,服从黄帝,宣扬阴阳五行学说和各种迷信思想,形成了无组织的方仙道。

战国以后,方发展为黄,以黄帝和老子为师。我们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修道的理论,即以“道”为信仰核心。后汉《皇甫嵩传》中也明确记载“张角自称大圣,侍奉黄劳道。”在这样的条件下,道教自然就产生了。

道教有两种重要的产生方式。

首先,方士兴路。古代有方士,方士是掌握方法,有一定技能的人。周朝的方士负责狱讼。《李周秋官方士》中记载:“方士掌京师,狱讼听其言,辨其死刑。”

在春秋末期的周灵王,炼金术士活跃在宫殿里。《史记·侵占记》记载:“(长虹)以边对付周灵王。莫朝周,邵,长虹,此人乃明朝之鬼,立貉之首。第一种是貉子,非从诸侯而来,诸侯依怪欲。诸侯不从,晋人杀长虹。”

战国时期,方士一般被称为博士、占卜师、星相家、占星家。《苏文珍珍大论》:“于用了方士,但方士一直未能完美运用。”这里指的是医生。在秦朝,方士是指求仙之人。他们大多生活在东海之滨,自称掌握了长生不老之道。《史记·秦始皇本纪》:“文方士多欲和,方士欲练为灵药。”

汉代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一个叫方回的神仙,说他是瑶族人,住在山,炼云母粉,为人治病。后来有人强迫他传教,把他劫持在禁闭室,他化身了。像方慧这样的一群人组成了方仙道。方道活跃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宣扬养生、上钩、炼丹、黄白之术。

炼金术士的职业决定了他们的流动性。他们在世界各地流浪,到处治病救人,驱邪避灾。这样,方士在社会上就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他们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张玲和张角在东汉末年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这并非偶然。

其实,“方”和“道”在词义上是可以相通的。《论语·永业》解释说:“可以说,仁者方得也。”这里的“方”就是“道”的意思。方士和道士有相似之处,炼丹术和道教也有相似之处。方士从政受挫,转向民间,做了道士。当教吴道时,他用符水治病,用祈祷迷惑人。教张角太平道,教病人磕头思考,用流水治病,治病的人感受再生的恩典。他们以张玲和张角为神,信奉教义,都参加了起义。

历史上的“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道教包括炼金术,道教,佛教和治国术。《庄子天下》云:“古之所谓道学,何为邪?嘿:到处都是。”可见道学是很普通的炼丹。狭义的道学,就是道家的修行,包括自己的人生修养,为民为国选择吉凶避祸的艺术。

需要指出的是,道士并不是道家的专名。道士也指方士和有德之人。《汉书·王莽传》记载:“王巍将军与西门君会道人成功学有关。惠好天文讣告。”《春秋满露·随天之道》云:“古道士曰:“必欲无陵,固守一德。“这些都不是指道家。

佛教常被称为“道”,《世说新语·颜瑜》中的僧人朱发兰自称“穷”。佛教的应用对象称为道具。佛教念佛的地方叫道场。佛教徒有道生、道安、道玄,都以“道”命名。

其次,创造了“三件套”。“三件”的打造,必须从五斗米路和太平路开始。米豆路是由“三张”开创的。“三张”是三代人:张天师陵、嗣师张衡、系师张禄。

东汉顺帝年间,张玲从郭培(今江苏丰县)迁到四川,在何铭(今成都郊区)学习道教。他创作了道教书籍,并向人们传授道教教义。他的追随者缴纳五斗米作为资本,他被当时的统治者称为“米贼”。张衡事迹不详。组织严密的张子·启功称新手为鬼卒,称小头目为酒祭,派信徒到处传播教义,甚至为路人提供免费住宿。深受百姓欢迎,很快成为巴县和汉中的“强”地。曹操率军入川后,拜张鲁为镇南将军,立阆中侯。张鲁的五个儿子也被命名为列侯。

张卒于正始六年。之后,五斗米路停止了活动。从西晋开始,五斗米路试图恢复。《杨桦国志》记载有一个叫陈瑞的人“以鬼道惑民,其道始于一桶酒,一头鱼,不奉他神,贵而鲜洁。死而生奶者,百日不愈。为教师节祭酒。”陈瑞自称为石天,并发展了数千名弟子。益州刺史王蒙怕他们的势力闹大,就以“不孝”的罪名杀了陈瑞。

东晋时,江南有五斗米道的影响。《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家天下满五丈米,尽善尽美。”说明这五斗米路已经深入到名门了。豪族称五斗米路为石天路,因为首领张玲是石天路,而此时以五斗米路为都城已不时兴,所以五斗米路这个名称逐渐消失。《晋书》中记载、何坦信仰道教,而不信仰五斗米道教,这表明他们的名字发生了变化。

在张玲的祖父母和孙辈“三丈”开始教书的同时,张角的哥哥“三丈”也开始教书。张角,巨鹿(今河北萍乡西南)人,东汉西平年间创立太平道,自称大德之师。他和弟弟张亮、张宝一起在河北传教,“三兄弟”都很有组织能力。短短十余年间,他们在清徐、幽州、河北、泾阳、兖州、河南八州发展了数十万信众。这些信徒有一万多人为大“方”,六七千人为小“方”,共有36个方。

公元184年,张角以“天亡,天黄,甲子岁世昌”为口号,发动了基督教起义。起义以黄巾为标志。自称神一般的张角,在黄河流域与东汉军队激战,震动京城。灵帝从全国各地调兵镇压起义。之后,太平教残余势力并入五斗米道,太平教从此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此后,道教也通过晋代得到发展,其中葛洪撰写的《抱朴子》等书将道教理论正规化、系统化。此后,道教在隋朝开始流行,隋文帝专门下令保护道教和佛教,禁止破坏造像。道教在唐代非常兴盛。唐朝初年,流传着老子下凡并自称是唐力皇室祖先的故事。因此,唐力皇室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尊老子为“圣祖”,道教因此兴盛。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大力提倡道教,而玄宗和武宗干脆接受了《达摩录》,自称道门弟子,成了道教皇帝,连杨贵妃都起了道教名字;宪宗、穆宗、景宗热衷于服用道教仙丹,且极为顽固。在唐皇室的支持下,道教一度达到顶峰,学道求仙也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

此后,道教在宋代得到了革新。宋徽宗信奉道教,道士林灵素宣称赵霁是神仙皇帝的诞生地。他手下的大臣都是天上协助玉清府衰落的神仙,一时间宋朝成了道教的王国。到了元代,全真路、真道路、太乙路在北方势力最大,正义路、茅山路、景明路在南方势力最大。

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了抑制道教的政策,导致了道教的衰落。以上是道教的时间顺序,可见道教的历史源远流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393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