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为什么把苏联

赫鲁晓夫为什么把苏联,第1张

即使马林科夫识破了赫鲁晓夫夺权的企图,他也无能为力,结果还是一样。而且,如果冷战时期马林科夫执掌苏联,会加速苏联解体。

斯大林去世前,没有留下任何政治遗嘱,也没有指定继任者,让苏联群龙无首。从苏联政治局改组过来的30多人的主席团里,没有人敢自称斯大林的接班人。

按照苏联官方媒体报道的其领导人排名,第一名是斯大林,第二名是莫洛托夫,第三名是马林科夫,第四名是伏罗希洛夫。在斯大林去世前一年的CPSU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总结了历次大会的发言,但这一次他交给了马林科夫。种种线索让外界合理猜测斯大林有意让马林科夫做接班人。

在斯大林弥留之际,苏联高层经过讨论,决定由马伦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其职权与内阁总理相当,苏联内务部(克格勃的前身)和国家安全部合并,由别利亚领导。而且苏共中央主席团人数减少到10人,前两位是马林科夫和贝利亚,赫鲁晓夫只排在第五位。如果按照这个顺序决定苏联新的最高领导人,就轮不到赫鲁晓夫了。

但由于贝利亚手握苏联内务部下辖几个师的内务部队,以及安全部数十万的安全工作人员,紧紧握枪的贝利亚才是此时苏联真正的领导人。其他苏联领导人怕他抢班夺权,于是把斯大林的心腹马林科夫推到前台,由于他的铁杆实力较弱,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苏联领导人。也就是说,即使马林科夫不与赫鲁晓夫合作,他自己也无法掌握苏联的局势。

(贝利亚)

此时,身份卑微的赫鲁晓夫只是CPSU中央书记处书记,基本处于二线。他的任务,就像二战中他的苏联政委一样,就是做好思想统一工作。但赫鲁晓夫充分利用了与各方沟通的便利,抓住了人们对贝利亚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团结了马林科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团结了莫罗托夫等元老。1953年6月,贝利亚被一举铲除。三个月后,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苏共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马林科夫在1953年3月5日至3月14日担任CPSU第一书记9天,有意让苏联组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把CPSU第一书记的职位让给了赫鲁晓夫。可见马林科夫无意角逐大位,赫鲁晓夫也确实是唯一能凝聚苏联高层共识的人选。

直到赫鲁晓夫做了一份批评斯大林的秘密报告,马林科夫才和他闹翻。在1957年6月18日的CPSU主席团会议上,马林科夫提议更换赫鲁晓夫的第一秘书,该提议以7比4的多数获得通过。但赫鲁晓夫违背决议,决定召开苏共中央全会,改变不利局面。这时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站在了他的一边,用军机把分散在苏联各地的成员代表召集到莫斯科,让赫鲁晓夫赢回一城。这次会议后,马林科夫被解除一切职务,调到哈萨克共和国担任乌斯卡MaiNogol Sk水电站站长,直到退休才回到莫斯科。

马林科夫的失败是由于CPSU中央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没有坚定地捍卫斯大林的“旧卫士”。这是由于斯大林晚年多疑的天性造成的。通过苏共十九大,他的同辈“老卫士”都被赶出了苏联新的领导核心圈,导致马林科夫孤立无援,无力与赫鲁晓夫抗衡。即使他早点发现赫鲁晓夫的野心,也无济于事。

马林科夫在任时的想法不合时宜,只会让苏联提前输掉美苏争霸战。首先,他在位期间提出停止制造核武器,与美国搞好关系。这也使其失去了苏联强硬派的支持,尤其是苏联将领对其相当失望。冷战时期放弃制造核武器,相当于主动投降。从苏联解体后放弃核武器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经验来看,如果苏联放弃核武器,其国际地位迟早会被边缘化,只有打仗才能停止战争的真理从未改变。在紧张的冷战氛围下,苏联和西方阵营如果主动示好,只会被牵着鼻子走,失去战略主导权。而且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都不带俄罗斯玩了,说明热脸贴冷屁股是没有意义的。

但马林科夫任期内的改革并非一无是处。他试图改变对苏联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批评。在任期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下降,他投入资金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然而,这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改革未能继续。

从苏联的基本国情出发,其高度集中的公有制分配制度并不适合轻工业发展的土壤,因为资源是按计划分配的,这大大压低了轻工业发展的天花板,轻重工业在争夺资源分配时会出现恶性竞争。当时苏联对市场经济一无所知。即使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不透彻,于是想出了“休克疗法”,导致了其经济危机。而且俄罗斯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可见它真的没有做生意的氛围和文化。不难理解,马林科夫的改革遇到了瓶颈。

从苏联的长期发展来看,轻工业的发展虽然会暂时压低物价,但对拉动GDP增长并不能做出很大贡献。卖再多的服装玩具都不如卖一个飞机坦克赚钱,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为了工业效率和成本,把低端制造外包给劳动密集型国家,自己只做高端制造。苏联地广人稀,搞轻工业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重工业的产业升级可以支撑其庞大的国家崛起,其产业链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苏联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即使是今天俄罗斯轻工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人口和市场规模制约轻工业发展的土壤,马林科夫也无法摆脱现实条件的束缚。而且轻工业的发展会稀释重工业的资源,不利于苏联国防实力和国土安全的提高,最后两头不到岸。

(苏联人口)

马林科夫相对温和的执政风格限制了他在弱肉强食的冷战时代的政治生涯。也许在一个局势相对宽松的时代,他会是一个很好的掌舵者。但他在拳头时代太“软弱”了,最后只会把苏联引向深渊。他只会成为下一个戈尔巴乔夫或叶利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373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