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众所周知。它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入选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被中国地震局作为标志使用了几十年。它是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的展品,与美国人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一起展出。
但可惜一直没有出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所谓模式,就是后人的想象。这个后人就是考古学家王振铎(1912-1992)。自1930年代起,他受中央研究院委托发展中国古代科技模式。
教科书中的照片是他在1951年设计的模型,设计仅基于“后汉张衡传”中的196个字的描述。
张衡地动仪的修复研究由来已久,包括1875年日本服部哲伊三和1883年英国米尔恩。王振铎是国内较早的研究者,也是影响较大的一位。他修复的地动仪的核心原理是“立杆”,但一些研究人员指责他抄袭了日本的想法。
“立杆”的原理如下图所示。中间有一根立杆,会被地震推倒,然后触发某个方向的开关。这个原理很简单。这和人们在家里的地板上用啤酒瓶倒立来报告地震是一样的。
“竖杆”结构早在18世纪就被严格的地震学计算、实验室试验和抗震检查所淘汰,根本不可行。
国内外学术界早就发现了王振铎模式的致命错误。自1969年以来,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严肃的学术期刊和地震学、考古学、历史学的科学著作都没有引用过这个模型。
中国地震学的奠基人傅承义院士在1976年曾当面告诉王振铎先生,他的设计有一个致命的错误。英国李约瑟院士、美国博尔特院士、日本地球物理学家李武昌基等。都写文章批评这种模式。这个模式在学术界已经被彻底颠覆了,已经死了。
地震仪研究专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冯锐研究员张衡在文章中说,“主管单位和设计者几十年来从未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这种广为宣传的地震垂直杆,因此它被列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已有半个多世纪。说者和听者实际上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看似明与暗的混淆,背离了科学实践的基本原则。为了展示地震效果,近年来,一些单位甚至发展到在模型内部放置电器和弹簧结构以假乱真。难怪有老师惊呼:不知道几千个老师是怎么解释地动仪的。”
现在,张衡的地动仪已经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这是实事求是精神的胜利。中国古代有很多成就,完全没有必要靠谎言来提升民族自豪感。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有名的【新浪】也是这个人想象出来的,但根本无法引导。接下来我会详细分析和揭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