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va,又译湿婆,应该是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的结果。其实只是音译,没什么特别的。
事实上,在印度教经典中,湿婆也被称为大子天,也被称为大田。这是符合经文的翻译,代表了湿婆在信徒心中的地位。
但是我们也知道,在佛教经典中也存在天堂和其他诸天自由的观念,这与佛教脱胎于印度教有关。佛教经典大多是古代高僧(如汉唐佛教)翻译的,翻译方法当然比音译更接近意译。
近代传入中国的印度教神的概念(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印有一段文化交流的蜜月期,《摩诃婆罗多》等印度史诗也是这个时候翻译过来的),一切都是讲一个先到先得的印度教神,出生早但传入中国晚,以湿婆、毗湿奴为代表,都弄了一堆奇怪的音译名字,没有佛教神的名字那么优雅工整。
比如湿婆的长子塞犍陀,其实就是佛教中的韦陀(护法),也就是俗称的违天;小儿子加内什在佛教中被称为快乐日。
再提另一个主神毗湿奴,地位和湿婆差不多。他高度怀疑自己是佛的原型。两者都是一个王子的形象,从某些方面来说,毗湿奴的第十次化身就是一辈子的佛。
但佛教徒坚决否认毗湿奴化身成佛,但他们的形象确实很接近。
佛陀身旁有一只金翅大鹏鸟,毗湿奴也臣服于哥鲁达(大鹏鸟的一种),甚至用一面哥鲁达图案的旗帜,保证哥鲁达永远在他的“头”上(其实是欺骗哥鲁达的诡计)。
有佛莲,毗湿奴脐莲。
一句话,佛教的意思是,当释迦牟尼人努力改善原有的印度教,去除了一些种姓的规矩,就成为了自己宗族的精神食粮,释迦牟尼的太子就成了佛祖。
在古印度,王公出家修行非常普遍,婆罗门并不总是受到优待。知识就是智慧(吠陀),这是从印度教到婆罗门种姓等级的飞跃。
物质享受重要吗?对于印度人来说,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飞跃。这也是佛专心修行的动力,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换句话说,佛如果不是太子,就没有修行的资格!